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

2023-10-28 11:45:00

image2.jpeg

 

 

“初到柯街镇,下车就见到了一棵小榕树,我父亲一人伸开双臂就能围抱它。”柯街镇华侨社区居委会主任李德寿回忆说。45年前,这一棵小榕树站在柯街镇,迎接了一批又一批归难侨。

 

image0.jpeg

 

19788月,年仅6岁的李德寿跟随家人几经辗转,从越南河江省箐门县来到位于中国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的柯街镇。同时期,共2462名归难侨先后安置到柯街镇华侨社区的前身——云南省为安置越南归难侨成立的柯街华侨农场。

 

image1.jpeg

 

20世纪80年代,柯街华侨农场的生活清贫而简单,但医院、银行、学校、派出所等机构一应俱全,满足归侨侨眷基本生活所需。

  刚回中国,语言不通、吃集体饭、住土坯房是归侨侨眷们的共同记忆。李德寿说,“那时虽然条件艰苦,但至少生活不再风雨飘摇。”归侨侨眷们常常聚在榕树下,回忆回国前的生活,谋划归国后的日子。

 

image3.jpeg

 

保山市当地制糖业发达,不少归侨侨眷选择到糖厂谋生计,另外一些归侨侨眷选择农业种植。1980年,李德寿家在分到的10多亩水田上种植西瓜,次年就迎来丰收。

自那以后,他家慢慢走上了脱贫之路,家里还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一台山茶牌12寸黑白电视机。“记得我11岁那年,电视连续剧《武松》热播,左邻右舍和我们全家人围在一起看电视都非常高兴。”

  千禧年前后,中国出台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政策,归侨侨眷们开始摸索转产,根据气候特点改种热带水果和冬早蔬菜,越南归侨李自福便是其中一人。

  “起初自己单打独斗,规模不大。”1996年,李自福开始种植蔬菜。2009年,在榕树下,柯街华侨农场举行会议,而后正式改制为柯街镇的城镇社区,发展迎来新机遇。

  在居委会支持下,昌宁县侨众和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5年成立,成为居民增收、市场开拓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平台。作为合作社理事长,李自福坦言,“人多力量大,比起单枪匹马时更有信心和干劲,正如合作社的名字‘侨众和’,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致富,服务更长远的地方发展。”

 

image4.jpeg

 

 目前,蔬菜产业成为华侨社区居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全社区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3800亩,产值达6000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上,华侨社区还与合作社共建分拣、冷藏、包装、运转、营销服务中心,将当地蔬果销往四川、重庆、湖南、新疆等地。

  不仅如此,华侨社区改革以来,完成危房改造,全面提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升,住房条件由原来人均10平方米增至30平方米,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3100元增至2022年的2.1万元,实现集体经济收益100万元以上。

如今,这棵小榕树已长大,枝繁叶茂,三个人才能围抱过来,归侨侨眷也在榕树旁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榕树为中心,新建的小广场成了归侨侨眷们茶余饭后休憩聊天的“后花园”。

伴随和见证了归侨侨眷的发展之路,这棵榕树也有了它的名字——侨缘树。李德寿说,“‘侨缘树’是柯街镇华侨社区打造‘侨文化’特色旅游的开始,我们要将这里建设成为美丽富饶、和谐安宁的新侨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