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着情報(最新消息)
2025-09-16 17:00:00
福建柘荣:“小板凳+”宣讲贴近民心几十张小板凳围成一圈,干部群众并肩而坐,从理论宣讲、政策解读到非遗传承,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到邻里调解——这样烟火气十足的宣讲场景,在福建柘荣早已蔚然成风。
柘荣县靴岭尾村有着400多年的剪纸创作历史,剪纸非遗传承在这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长期以来,这门技艺仅被视为农闲消遣。“剪纸能当饭吃吗?”2018年,当村两委提出发展剪纸产业时,不少村民表示怀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柘荣剪纸)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孔春霞宣讲“传承剪纸文化,弘扬闽东之光”。陈栩涛 摄
转机来自一场“小板凳”宣讲。露天广场上,柘荣剪纸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孔春霞坐在村民中间,边剪边讲。从剪纸的历史脉络到花样寓意,从文化价值到形势政策,艺人们的宣讲动之以“理”,将“非遗”这两个字剪进了村民的心里。
“以前觉得剪纸就是贴窗花,哪晓得能挣钱!”“八姐妹”剪纸工作室社长章小云笑着说。她和许多村民一样,从宣讲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可能。大家纷纷利用农闲时间学剪纸、搞创作。
“村里搞剪纸工坊、研学体验,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如今,以剪纸文创为核心的文农旅产业已在靴岭尾村蓬勃兴起。一组数据见证了变化:2024年,全村文旅关联产值达6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98.9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万元,分别是2019年的13.5倍、2.01倍。
转机来自一场“小板凳”宣讲。露天广场上,柘荣剪纸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孔春霞坐在村民中间,边剪边讲。从剪纸的历史脉络到花样寓意,从文化价值到形势政策,艺人们的宣讲动之以“理”,将“非遗”这两个字剪进了村民的心里。
“以前觉得剪纸就是贴窗花,哪晓得能挣钱!”“八姐妹”剪纸工作室社长章小云笑着说。她和许多村民一样,从宣讲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可能。大家纷纷利用农闲时间学剪纸、搞创作。
“村里搞剪纸工坊、研学体验,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如今,以剪纸文创为核心的文农旅产业已在靴岭尾村蓬勃兴起。一组数据见证了变化:2024年,全村文旅关联产值达6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98.9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万元,分别是2019年的13.5倍、2.01倍。

全国劳动模范郑帮德宣讲“牢记嘱托守初心,发挥余热感党恩”。 陈栩涛 摄
在柘荣,农家小院、祠堂凉亭、桥头村口、田间地头,群众聚集的地方,就是宣讲的好场所;传统节庆、农忙间隙、茶余饭后,都是宣讲的最佳时机。
自2013年组建以来,柘荣县以“小板凳”宣讲队为理论宣讲创新载体,构建完善“小板凳+N”草根宣讲大联盟机制,现已发展成为涵盖先进模范、专技能人、退休党员、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300余名宣讲员、9支乡镇宣讲队和8支直属理论宣讲小分队的宣讲队伍,年均开展宣讲活动近千场次。
“基层群众需要什么就讲什么,群众关心什么就讲什么。”柘荣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开锋介绍,宣讲内容突出“短平快”,着力体现典型性、教育性和故事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故事”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大道理”,做到一事一讲、一物一议、一技一传,让基层宣讲接地气、暖人心。
在柘荣,农家小院、祠堂凉亭、桥头村口、田间地头,群众聚集的地方,就是宣讲的好场所;传统节庆、农忙间隙、茶余饭后,都是宣讲的最佳时机。
自2013年组建以来,柘荣县以“小板凳”宣讲队为理论宣讲创新载体,构建完善“小板凳+N”草根宣讲大联盟机制,现已发展成为涵盖先进模范、专技能人、退休党员、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300余名宣讲员、9支乡镇宣讲队和8支直属理论宣讲小分队的宣讲队伍,年均开展宣讲活动近千场次。
“基层群众需要什么就讲什么,群众关心什么就讲什么。”柘荣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开锋介绍,宣讲内容突出“短平快”,着力体现典型性、教育性和故事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故事”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大道理”,做到一事一讲、一物一议、一技一传,让基层宣讲接地气、暖人心。

城郊乡小板凳宣讲队快板宣讲《城郊乡韵融新景,闽东之光照新程》。 陈栩涛 摄
为确保“小板凳+”宣讲机制持续有效运行,柘荣不断在实践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建立健全全县理论进基层联席会议制度,充实宣讲员信息库和动态管理机制,通过“群众点题、宣讲员解题”保持内容鲜活、贴近民心。
因实效显著,柘荣已连续6年被列为省级理论进基层示范点。2024年3月,“小板凳+N”草根宣讲大联盟获评福建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文/马启晨)
2025-09-16 16:58:00
以待的角落,名为富溪。它坐落于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像一幅被岁月浸润的水墨画,静静铺展在群山之间。

海外华文媒体实地探访富溪古镇,亲身感受古镇多彩非遗,倾听传统的文化韵律。吕明 摄
9月16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富溪古镇,来自12个国家16家海外华文媒体实地探访这座千年古镇,亲身感受古镇多彩非遗,倾听传统的文化韵律。
“这里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让历史与现代对话,让文化成为发展的引擎。”秘鲁《秘华商报》总经理谢允亭评价道,富溪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漫步富溪古街,仿佛穿越时空,历史悠久的归驷桥、古色古香的古民居、百年山茶油作坊一一扑入眼帘,更有古法榨油技艺、彭鼓制作技艺、民间剪纸艺术在这里代代传承。
9月16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富溪古镇,来自12个国家16家海外华文媒体实地探访这座千年古镇,亲身感受古镇多彩非遗,倾听传统的文化韵律。
“这里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让历史与现代对话,让文化成为发展的引擎。”秘鲁《秘华商报》总经理谢允亭评价道,富溪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漫步富溪古街,仿佛穿越时空,历史悠久的归驷桥、古色古香的古民居、百年山茶油作坊一一扑入眼帘,更有古法榨油技艺、彭鼓制作技艺、民间剪纸艺术在这里代代传承。

海外华文媒体实地探访富溪古镇,亲身感受古镇多彩非遗,倾听传统的文化韵律。吕若萱 摄
穿过溪流上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归驷桥,沿阶而下,在富溪村百年榨油坊里,73岁的游信玉抡起几十斤重的石锤,有节奏地敲打着木榨槽,金黄清亮的山茶油从槽底缓缓渗出,香气弥漫整个作坊。
作为富溪山茶油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游信玉16岁开始学习古法榨油,至今已过去59年。“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每一滴油都浓缩着岁月和匠心。”游信玉介绍,该技艺需要经过采摘、脱壳、烘干、碾粉、蒸粉、做油饼、榨油、封缸共八道工序,耗时耗力却保留了茶油最原始的香气和营养。
据悉,富溪镇油茶栽培和山茶油压榨技术已有200多年历史。2009年,富溪山茶油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富溪榨油坊已成为研学体验点,每年大量中小学生到此体验古法榨油技艺。
现场,海外华文媒体一行人亲身体验了古法制作山茶油的过程。“看上去简单,自己动手才发现难度很大。”阿根廷华人在线社长吴晓榕说,“古法榨油的体力消耗远超想象,这不仅是一场技艺体验,更是一次文化的溯源”。
传承不守旧,游信玉的儿子游廷建不仅传承了富溪山茶油制作技艺,还与高校创新合作开发出山茶油护肤品、茶籽粉等衍生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拓展市场,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海外华文媒体实地探访富溪古镇,亲身感受古镇多彩非遗,倾听传统的文化韵律。吕明 摄
富溪村,系富溪镇政府所在地。这里曾是福温通京古道上的重要交通要冲,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及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宋代时便设有巡检司,辖治时间长达500多年,历史上商贾云集、商贸繁华。叶飞、任铁峰等闽东苏区负责人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资源。
独特的人文历史,造就了富溪村商贸文化、红色文化、传统诚信文化精华荟萃,历久弥新。近年来,该村修复了归驷桥、福温古道古商贸一条街、中国农业银行等历史建筑,建成银行博物馆、美食体验馆,打造古商贸文化体验街、汉服体验馆、诚信广场等文旅项目,推动多元业态融合。
富溪村,系富溪镇政府所在地。这里曾是福温通京古道上的重要交通要冲,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及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宋代时便设有巡检司,辖治时间长达500多年,历史上商贾云集、商贸繁华。叶飞、任铁峰等闽东苏区负责人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资源。
独特的人文历史,造就了富溪村商贸文化、红色文化、传统诚信文化精华荟萃,历久弥新。近年来,该村修复了归驷桥、福温古道古商贸一条街、中国农业银行等历史建筑,建成银行博物馆、美食体验馆,打造古商贸文化体验街、汉服体验馆、诚信广场等文旅项目,推动多元业态融合。

海外华文媒体实地探访富溪古镇,亲身感受古镇多彩非遗,倾听传统的文化韵律。吕若萱 摄
2024年,富溪村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当地官方表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诚信文化+商贸文化+红色文化”为载体,不断丰富和培育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业态,让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文/林榕生 马启晨)
2024年,富溪村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当地官方表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诚信文化+商贸文化+红色文化”为载体,不断丰富和培育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业态,让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文/林榕生 马启晨)
2025-09-16 14:56:00
(转载:中新社吕明 )9月16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福建省柘荣县富溪古镇观看提线木偶表演。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来自12个国家16家海外华文媒体漫步田间、古街,亲身感受传统的文化韵律。

9月16日,福建省柘荣县富溪镇山茶油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游信玉正在演示传统山茶油制作技艺。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来自12个国家16家海外华文媒体漫步田间、古街,亲身感受传统的文化韵律。

9月16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福建省柘荣县富溪古镇参观。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来自12个国家16家海外华文媒体漫步田间、古街,亲身感受传统的文化韵律。

9月16日,福建省柘荣县富溪镇漆器文创品吸引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来自12个国家16家海外华文媒体漫步田间、古街,亲身感受传统的文化韵律。

9月16日,福建省柘荣县富溪古镇布袋戏艺人正在为游客表演。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来自12个国家16家海外华文媒体漫步田间、古街,亲身感受传统的文化韵律。

9月16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福建省柘荣县靴岭尾村了解剪纸文创品。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 柘荣剪纸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技艺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风格鲜明,具有很强的地域个性,既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刚健、浑厚的特征,又具有细腻、古雅、秀丽、柔美的艺术魅力。

9月16日,日本《留学生新闻》总编辑龙丽华在福建省柘荣县靴岭尾村参观。在靴岭尾村,剪纸样式的房屋立面、窗花、灯笼、椅子等随处可见,宛如走进了一座露天的剪纸艺术馆,吸引不少游客前去参观。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来自12个国家16家海外华文媒体漫步田间、古街,亲身感受传统的文化韵律。

9月16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与游客一起在福建省柘荣县靴岭尾村体验剪纸工艺。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 柘荣剪纸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技艺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风格鲜明,具有很强的地域个性,既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刚健、浑厚的特征,又具有细腻、古雅、秀丽、柔美的艺术魅力。

9月16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福建省柘荣县靴岭尾村参观。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

9月16日,委内瑞拉《委侨新闻网》副社长郑海燕在福建省柘荣县靴岭尾村参观剪纸作品。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 柘荣剪纸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技艺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风格鲜明,具有很强的地域个性,既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刚健、浑厚的特征,又具有细腻、古雅、秀丽、柔美的艺术魅力。

9月16日,游客在福建省柘荣县靴岭尾村参观。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
2025-09-16 12:30:00
步入福建省宁德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几个大字镶嵌在绿水青山中,清晰可见。村落四周的千亩茶园如绸缎延绵起伏,村中长街两旁,茶行一字排开,茶香飘溢,沁人心脾。

坦洋村,下辖坦洋、岩头面、岩头下、山头4个自然村,现有528户1741人,是一个承载着百年茶文化记忆的古老村落。该村最为人称道的身份是“坦洋工夫”红茶的发祥地。这种创制于1851年的红茶,不仅让这个闽东山村享誉世界,更创造了一段传奇历史。
早在光绪年间,“坦洋工夫”红茶就远销东南亚和欧洲,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成为英国皇室特供茶,是当时欧洲最流行的饮品之一。在坦洋工夫香靡环宇的年代,从国外写来的信件,只需写上“中国·坦洋”,便能准确送达收信人手中。
“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茶季到,千家好,茶袋铺路做床倒”,村中迄今传唱的民谣,正是19世纪中叶坦洋村市井繁华、茶季繁忙的写照。据《福安县志》记载,最隆盛时,坦洋一条街就有36家茶行,每年制干茶两万多箱。
早在光绪年间,“坦洋工夫”红茶就远销东南亚和欧洲,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成为英国皇室特供茶,是当时欧洲最流行的饮品之一。在坦洋工夫香靡环宇的年代,从国外写来的信件,只需写上“中国·坦洋”,便能准确送达收信人手中。
“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茶季到,千家好,茶袋铺路做床倒”,村中迄今传唱的民谣,正是19世纪中叶坦洋村市井繁华、茶季繁忙的写照。据《福安县志》记载,最隆盛时,坦洋一条街就有36家茶行,每年制干茶两万多箱。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社口镇坦洋村实地感受一片叶子托起的乡村振兴路。吕明 摄
时光轮转,传承赓续,坦洋村村民世代以茶为生,村庄因茶而兴。
数据显示,坦洋村茶园面积5462亩,村内有茶厂(家庭作坊)35家、茶店(茶行)18家,形成了完整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链条。2024年,坦洋村茶叶产值达1.1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61万元,村财收入达213.85万元,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坦洋工夫”红茶作为坦洋村最闪亮的名片,近年来实现了品牌价值的飞跃提升。2024年,“坦洋工夫”红茶品牌价值达55亿元;“坦洋工夫”红茶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绿色食品”“中国驰名商标”“全国十大名茶”等荣誉称号。值得一提的是,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坦洋茶文化历史价值的高度认可。
时光轮转,传承赓续,坦洋村村民世代以茶为生,村庄因茶而兴。
数据显示,坦洋村茶园面积5462亩,村内有茶厂(家庭作坊)35家、茶店(茶行)18家,形成了完整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链条。2024年,坦洋村茶叶产值达1.1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61万元,村财收入达213.85万元,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坦洋工夫”红茶作为坦洋村最闪亮的名片,近年来实现了品牌价值的飞跃提升。2024年,“坦洋工夫”红茶品牌价值达55亿元;“坦洋工夫”红茶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绿色食品”“中国驰名商标”“全国十大名茶”等荣誉称号。值得一提的是,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坦洋茶文化历史价值的高度认可。

海外华文媒体品茗坦洋工夫冲泡调制的奶茶。 吕若萱 摄
坦洋村不仅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建设同样令人瞩目。森林覆盖率达74.5%的坦洋村,堪称天然氧吧。村庄依山傍水,茶山环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乡景观。
村内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包括古民居、古茶行、炮楼、廊桥、天后宫、施氏祠堂、胡氏祠堂等清代风格建筑。这些历史建筑与周边的茶园景观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坦洋村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坦洋村不仅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建设同样令人瞩目。森林覆盖率达74.5%的坦洋村,堪称天然氧吧。村庄依山傍水,茶山环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乡景观。
村内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包括古民居、古茶行、炮楼、廊桥、天后宫、施氏祠堂、胡氏祠堂等清代风格建筑。这些历史建筑与周边的茶园景观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坦洋村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社口镇坦洋村实地感受一片叶子托起的乡村振兴路。吕若萱 摄
2007年12月,坦洋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23年,又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当下,坦洋村又开始探索一条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子。依托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坦洋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筹备茶园+摄影基地、茶园+文化节、茶园+茶艺体验、茶园+营地、茶园+茶叶销售等“茶园+”模式,盘活旅游资源,并推动数字坦洋文化、沉浸式体验等文化业态。
同时,坦洋村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提升,建设污水管网、污废水管网、雨水管网,完善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设施,助力乡村旅游发展。2024年,坦洋村获评福建省“金牌旅游村”。
2007年12月,坦洋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23年,又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当下,坦洋村又开始探索一条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子。依托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坦洋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筹备茶园+摄影基地、茶园+文化节、茶园+茶艺体验、茶园+营地、茶园+茶叶销售等“茶园+”模式,盘活旅游资源,并推动数字坦洋文化、沉浸式体验等文化业态。
同时,坦洋村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提升,建设污水管网、污废水管网、雨水管网,完善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设施,助力乡村旅游发展。2024年,坦洋村获评福建省“金牌旅游村”。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社口镇坦洋村实地感受一片叶子托起的乡村振兴路。吕若萱 摄
为助力“坦洋工夫”跑上年轻人快消市场的新赛道,社口镇鼓励茶企将百年传统红茶和现代工艺融合,村中出现了许多新业态:福茶馆、非遗文创工坊、宁时光村咖、簪花体验馆等10多个新业态分布在街头巷尾。“遇见坦洋”奶茶店用3款坦洋工夫红茶调配奶茶,月销量达3万杯,2024年共向邻近的村庄收购茶青40000多公斤,带动群众经济增收约40万元。
基层党建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多年来,坦洋村党组织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农村党建和乡村振兴工作。2023年,坦洋村荣获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2024年3月,以坦洋村为龙头成立“大坦洋”片区党委,联动周边6个行政村,面积约26.37平方千米,总人口2968户、近万人。片区现有党员293名,茶园面积约2.1万亩,七成以上村民从事茶产业。
片区党委为各村明晰了功能定位:坦洋村定位为红色党建、“三茶”统筹核心区;溪坪村打造文旅融合休闲驿站;溪口村打造古村休闲民宿,开发古码头、滨溪旅游;填头村依托便利交通,可建茶叶产制销一体化园区;社口村以福建省茶科所为载体支撑,做好茶科技文章。
为助力“坦洋工夫”跑上年轻人快消市场的新赛道,社口镇鼓励茶企将百年传统红茶和现代工艺融合,村中出现了许多新业态:福茶馆、非遗文创工坊、宁时光村咖、簪花体验馆等10多个新业态分布在街头巷尾。“遇见坦洋”奶茶店用3款坦洋工夫红茶调配奶茶,月销量达3万杯,2024年共向邻近的村庄收购茶青40000多公斤,带动群众经济增收约40万元。
基层党建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多年来,坦洋村党组织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农村党建和乡村振兴工作。2023年,坦洋村荣获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2024年3月,以坦洋村为龙头成立“大坦洋”片区党委,联动周边6个行政村,面积约26.37平方千米,总人口2968户、近万人。片区现有党员293名,茶园面积约2.1万亩,七成以上村民从事茶产业。
片区党委为各村明晰了功能定位:坦洋村定位为红色党建、“三茶”统筹核心区;溪坪村打造文旅融合休闲驿站;溪口村打造古村休闲民宿,开发古码头、滨溪旅游;填头村依托便利交通,可建茶叶产制销一体化园区;社口村以福建省茶科所为载体支撑,做好茶科技文章。

“整村运营、片区抱团”的模式带动了40余人在“家门口”创业、就业。2024年,“大坦洋”片区集体经济总收入达5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万元。片区党委实施“党员七到户”机制,以党支部带着党员干,党员围着群众转,在走村入户、促膝拉家常中,听取意见、宣传政策、共谋发展、共解难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坦洋村正持续深化“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坦洋工夫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同时,坦洋村将继续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打造集茶叶生产、茶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茶旅融合示范区。中煤水文局与坦洋村开展党建联建共建,在坦洋村成功开发闽东首眼深度1740米的地热温泉试用井“福报泉”,为发展文旅康养等融合业态提供了新机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坦洋村正持续深化“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坦洋工夫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同时,坦洋村将继续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打造集茶叶生产、茶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茶旅融合示范区。中煤水文局与坦洋村开展党建联建共建,在坦洋村成功开发闽东首眼深度1740米的地热温泉试用井“福报泉”,为发展文旅康养等融合业态提供了新机遇。
2025-09-16 12:29:00
9月15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宁德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来自12个国家16家海外华文媒体的代表实地感受一片叶子托起的乡村振兴路。
步入坦洋村,“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几个大字镶嵌在绿水青山中,清晰可见。村中长街两旁,茶行一字排开,茶香飘溢;古民居、古茶行(横楼)、廊桥、祠堂等清代风格古建筑坐落其间,诉说着这个古老茶村的悠悠历史。
坦洋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更是闻名世界的“坦洋工夫”红茶发祥地。早在1915年,“坦洋工夫”红茶就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成为当时欧洲最流行的饮品之一。
坦洋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更是闻名世界的“坦洋工夫”红茶发祥地。早在1915年,“坦洋工夫”红茶就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成为当时欧洲最流行的饮品之一。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社口镇坦洋村实地感受一片叶子托起的乡村振兴路。吕若萱 摄
当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一行走访了传统茶行、古茶道以及近年涌现的新业态空间,详细了解“坦洋工夫”从种植、加工到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日本《亚太快讯》总编辑刘莉生说,坦洋工夫冲泡调制奶茶的概念很新颖,让传统茶文化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这种创新既保留了传统,又适应了现代市场。
日本《亚太快讯》总编辑刘莉生说,坦洋工夫冲泡调制奶茶的概念很新颖,让传统茶文化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这种创新既保留了传统,又适应了现代市场。
“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茶季到,千家好,茶袋铺路做床倒”,村中迄今传唱的民谣,正是19世纪中叶坦洋村市井繁华、茶季繁忙的写照。据《福安县志》记载,最繁荣时,坦洋一条街就有36家茶行,每年制干茶两万多箱。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鸿说,“坦洋工夫”最早是由坦洋村茶人创制的,他们在小种红茶的制作基础上改进、简化,创制“坦洋工夫”红茶,传承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鸿说,“坦洋工夫”最早是由坦洋村茶人创制的,他们在小种红茶的制作基础上改进、简化,创制“坦洋工夫”红茶,传承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
“看到村里老人还在手工制茶,年轻人也愿意回来开店,这种代际传承很难得。”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社长胡宪说,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留住人,坦洋做到了。
时光轮转,传承赓续,坦洋村村民世代以茶为生,村庄因茶而兴。
官方数据显示,坦洋村茶园面积5462亩,村内有茶厂(家庭作坊)35家、茶店(茶行)18家,形成了完整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链条。2024年,坦洋村茶叶产值达1.1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61万元,村财收入达213.85万元,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时光轮转,传承赓续,坦洋村村民世代以茶为生,村庄因茶而兴。
官方数据显示,坦洋村茶园面积5462亩,村内有茶厂(家庭作坊)35家、茶店(茶行)18家,形成了完整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链条。2024年,坦洋村茶叶产值达1.1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61万元,村财收入达213.85万元,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坦洋村茶山。吕明 摄
当地官方表示,持续深化“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坦洋工夫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文/林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