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
初秋九月,走进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与现代产业的蓬勃活力交织共生。如今的古田,正以“文化铸魂、产业作骨、制度聚力”的多元融合的姿态,在新时代的发展画卷上谱写新篇章。
古田翠屏湖风光。古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文化铸魂,紧扣两岸情。走进古田临水福地景区,循路线信步游览临水宫游客服务中心、梳妆桥、陈靖姑信俗文化展示馆等点位,可见景观建设与信俗文化有机结合,古朴典雅、别具一格。
依托陈靖姑信俗文化,利用临水宫祖庙带来的文化“流量”,古田县近年来持续推动临水福地景区的自然景观与文旅设施建设深度融合,致力打造集陈靖姑文化交流、体验、展示以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进一步推动两岸陈靖姑信俗文化交流朝着更深、更广、更加多元化方向迈进,擦亮“陆上女神”陈靖姑的文化名片。
古田临水宫。吕明 摄
临水夫人陈靖姑被誉为“救产、护胎、佑民”的“妇女儿童保护神”,是福建最有影响力的陆上女神。古田临水宫作为世界陈靖姑信俗文化的发祥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临水宫分宫分庙有5000余座,信众逾1.2亿人。其中,台湾主祀陈靖姑的宫庙有500多座,配祀的宫庙3000多座,信众逾千万人。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陈靖姑信俗文化展示馆。吕若萱 摄
近年来,古田县充分发挥古田临水宫祖庙对台交流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的优势,着力挖掘陈靖姑信俗文化中“慈爱济人”的精神内涵,并以陈靖姑信俗文化为媒,通过创新文化交流机制、拓宽产业合作领域、完善惠台政策体系,让“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在闽台大地上绽放异彩,为打造台胞登陆第一家园注入蓬勃力量。
古田临水宫祖庙。古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文化为“魂”,产业作“骨”。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食用菌之都”,食用菌产业是古田又一张“金光熠熠”的招牌。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探访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菇房。吕若萱 摄
“要种好银耳,要学会跟它们怎么对话。”走进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整洁明净的现代化温控菇房,一阵阵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在这里,通风使用新风净化系统,浇灌采取雾化加湿,灭蚊使用物理灭蚊灯,智能控温系统使厂房内始终处于满足银耳全周期生长的最佳温度。
“不仅如此,在生产过程中我们还得细心观察银耳发出的‘信号’。根据银耳长势、长相,判断它们是否需要通风、喷水等管护。”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林柳菊介绍。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了解古田县银耳精深加工产品。吕明 摄
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古田县将银耳菌种培育、工厂化种植、产品精深加工、休闲科普观光融为一体的智慧农业企业代表,公司按照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带动银耳主产区农民就业增收,推动银耳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领头羊”。
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温控菇房。古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在“大食物观”的科学指引下,把食用菌产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逐步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食用菌生产“县域工厂化”古田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富民、产业兴县的乡村振兴之路。同时,在持续提升食用菌产业标准化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提升整体附加值。
目前,全县已拥有银耳加工产业相关专利147项,制定食用菌国标、地标19项;全县食用菌产业链总产值达280亿元。“古田银耳”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连续三年居中国食用菌区域品牌价值榜第二位,并荣获中国食药用菌(食用菌耳类)区域品牌价值榜第一名。
不止于此,食用菌更成为古田县兴业富民的“振兴花”“致富花”。古田县50%的涉农资金用于食用菌产业、60%的农民收入来自食用菌产业、70%的农业人口从事食用菌产业、80%的农业产值来自食用菌产业,银耳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形成了“56789”的发展新格局,有效带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连续21年位居宁德市第一。
文化铸魂,产业壮骨,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则为古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奋进动力。“四下基层”是发源于宁德的工作制度,古田县作为“调查研究下基层”的首站,为传承好、坚持好、弘扬好“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建成并不断完善“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主题馆。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主题馆。吕巧琴 摄
该馆集中反映了“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对古田县农村农业发展、乡村脱贫、库区工作以及食用菌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七进古田”的实践足迹。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主题馆。吕若萱 摄
“我们将一以贯之地传承好、坚持好、发扬好‘四下基层’制度,以调查研究为主要抓手,拓展延伸制度内涵,让广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摸实情、谋实招、干实事、求实效、增实力。”古田县委党校高级讲师余红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