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着情報(最新消息)

2025-09-17 16:18:00

 

夏末秋初,走进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可见林间分片种植着紫灵芝、黄精等中药材。如今,林场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

“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  陈义冰 摄

“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 陈义冰 摄

 

  时间回溯至20世纪80年代,贫穷曾让后洋村陷入“砍树换钱”的恶性循环,童山濯濯,水土流失触目惊心。

  穷则思变。1983年初,鼓励农民上山开荒种树的好政策传来,该村村民黄振芳毅然贷款8万元,带着全家人上山植树造林,创办家庭林场。三年间,黄振芳一家铆劲造林1207亩,成为全省“造林大户”。

黄振芳的造林故事在闽东传为美谈。1988年至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先后三次深入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提出了“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三库”绿色生态理念。202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三库”绿色生态理念,并将其深化拓展为“四库”重要理念,成为新时代引领周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4db5dbbea3a7c5305b5f69ab51c61604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后洋村,深入了解黄振芳家庭林场从无到有的建设历程。吕明 摄

从一家植到家家种,作为“四库”重要理念萌发地和先行实践地,周宁县大力推进造林绿化、森林抚育、封山育林工作以及“绿盈乡村”建设。如今的周宁,森林覆盖率高达72.96%,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标准,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国”字号荣誉。

青山已成,产业渐兴。后洋村探索“林养、林种、林游”融合新模式,牧业、花卉、林下中草药种植等绿色产业纷纷涌入。2024年,后洋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7.39万元。

e98c77256a77eee933258c253d47c6ff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后洋村,深入了解黄振芳家庭林场从无到有的建设历程。吕明 摄

“山上有树,日子就‘盘活’了。我现在仅蜜蜂养殖一年的收入就有十几万元。”黄振芳的儿子黄传融深耕林下,幸福有了绿色“靠山”。

如今,黄振芳家庭林场成了周宁县“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福建省首个“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也落户于此。周宁县通过推广后洋村的发展模式,培育了“黄振芳式”经营主体300多家,带动个体种养户2600多户,总产值超过3亿元。

d7fa90508942921750c2b0ebd8d1e224

海外华文媒体采访黄振芳的儿子黄传融。吕明 摄

 

“含绿量”带来“含金量”。借青山之势,周宁县始终在放大生态效益上下足功夫,以“林、花、茶、薯”为核心,用好“一片林”、聚焦“一朵花”、深耕“一株茶”、育好“一粒薯”,推动“生态佳”迈向“生态+”,走出一条逐绿前行、因绿而兴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走进福建周宁静宇园艺有限公司多肉种植大棚,一盆盆形态各异的多肉植物憨态可掬,公司负责人刘林正忙着摘除花箭、清理枯叶。

959d5b9f9f3f174769343c5393a31191

海外华文媒体参观“三库+碳库”生态文明实践主题展。吕明 摄

 

“我们公司前身是以居民住宅为场地的庭院式花园。”刘林说,在周宁县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公司逐渐扩大规模,种植多肉植物品种200多种,建立起集育苗、露养、控养及景观设计于一体的多肉产业链。

周宁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高山冷凉花卉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短短几年间,全县各类特色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增至4400多亩,全产业链年产值超4亿元。

良好的生态不仅让特色现代农业蓬勃兴起,更催旺了文旅市场。

九龙漈瀑布以其壮观瀑布群和清凉气候著称,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纷打卡 魏孙亮 摄

九龙漈瀑布以其壮观瀑布群和清凉气候著称,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纷打卡。 魏孙亮 摄

 

走进周宁县九龙漈景区,群山环抱、峡谷幽深,游客们穿梭于绿意与流水之间,或驻足观赏,或举机拍照,欢声笑语伴着潺潺水声,在山间回荡不绝。

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九龙漈瀑布群是周宁生态旅游的一张闪亮名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该景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精心设置了多处别具特色的打卡点,引进“外骨骼机器人”,为各地游客带来全新体验。

来自浙江温州的游客张亮站在观景台上连连赞叹:“光看照片已经觉得很壮观了,但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震撼,水声、水汽和那种磅礴的力量感,是任何屏幕都无法传递的。”

周宁县推动“旅游+康养+文化”融合发展,创新文旅产品,精心打造“云端周宁·24℃康养空间”文旅品牌,推出24景、24式、24味、24菜、24鲤等系列产品,推动旅游从单纯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

华灯初上,位于周宁县浦源镇的鲤鱼溪景区颇为热闹。百亩荷花池上游人如织,绚丽的灯光将古民居和游人勾勒成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

e44997f13adfaa3a6701f4eebe6d248d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鲤鱼溪景区。吕明 摄

 

这正是周宁“24景”的精华之一。如今,通过政府平台统一流转,25处闲置老屋修缮一新,民俗馆、文创店、特色民宿等陆续开业。同时,积极推进传统文化进景区,引入制硋、布袋戏、麦芽糖制作等非遗,实现多元传统文化与鲤鱼溪景区相融相生,让鲤鱼溪畔热闹起来。

3a82e09f9c8702ff515cc0e0d4ad20b7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鲤鱼溪景区观赏音乐喷泉。吕明 摄

 

慢下脚步,24摄氏度的周宁,全域何处不是景:仙风山的日出云海,让游客在山风中惊叹不已;苏家山景区的高空玻璃栈道,让人步步惊心,却又欲罢不能;溪口村峡谷漂流让体验更富动感与趣味……

“周宁水质、空气质量都很好,闲暇时看看日出日落,或者到深山老林里呼吸负氧离子,都非常舒适。”来自江苏常州的80岁的曹春明老人和儿子在县城租了房子,打算在这里待上几个月。

在周宁,像曹春明这样的“候鸟式”避暑、“银发族”等回头客越来越多,7月以来,当地主要宾馆酒店基本满房,热门民宿一房难求。

为提升服务体验,周宁县推出文旅促消费八条措施,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推出了一揽子实实在在的服务措施,全力打造“清新福建 康养周宁”避暑旅游目的地。

eb8627d36f2e489b163784b4135c3aa8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鲤鱼溪景区体验首章杖头木偶。吕明 摄

 

晌午时分,周宁县财政局机关食堂里飘出阵阵饭菜香,不锈钢餐台里,各色佳肴热气腾腾。“这里环境、卫生、菜品都很好,对我们来说很方便。”来自福安的游客陈耿赞不绝口地说。与往年不同,今年,陈耿就餐有了新选择——“旅居食堂”。

“我们调研发现,不少游客,尤其是长期避暑的‘候鸟式’游客,希望有更加实惠的用餐选择。”周宁县工信局副局长许炎介绍,该县整合资源,以经典餐馆、机关食堂、乡镇食堂为主体,打造“旅居食堂”,并推出“周墩土土菜”单人、情侣、家庭等系列套餐,解决游客用餐难题,进一步拉长旅游消费链,让游客“慢下来、住下来”。

5b7b753622a1f5af195c4fc1f972b490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鲤鱼溪景区。吕明 摄

 

政策红利的释放远不止如此:着眼优化“入城、进村、到景区”无缝接驳的旅游交通网络,实行火车站旅客接驳优惠、拓展社区巴士服务范围,新增景区摆渡专线、延长停车场免费时长等优惠措施,解决好“快进慢游”的“最后一公里”;丰富沉浸式体验,对旅拍、研学、文艺采风团队给予奖补,让文化“活”起来、游玩“潮”起来……

一系列举措“流量”变“留量”、“人气”变“财气”。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入夏以来,周宁接待避暑旅游人数约108万人次,同比增长20%

2025-09-17 16:17:00

 

夏末秋初,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内,可见林间分片种植着紫灵芝、黄精等中药材。如今,林场已成为当地民众增收致富的“金山”。

 

4db5dbbea3a7c5305b5f69ab51c61604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后洋村,深入了解黄振芳家庭林场从无到有的建设历程。吕明 摄

 

916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后洋村,来自12个国家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深入了解黄振芳家庭林场从无到有的建设历程。

 

时间回溯至20世纪80年代,贫穷曾让后洋村陷入“砍树换钱”的恶性循环,水土流失严重。

 

e98c77256a77eee933258c253d47c6ff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后洋村,深入了解黄振芳家庭林场从无到有的建设历程。吕明 摄

 

1983年初,鼓励农民上山开荒种树的好政策传来,后洋村村民黄振芳毅然贷款8万元,开垦荒山植树造林,并在速生林中套种马铃薯、魔芋、茶叶等作物,“以短养长”。三年时间,黄振芳和家人造林1207亩,成为周宁县有名的“造林大王”。

 

 从“一家种”到“家家植”,在黄振芳家庭林场的示范带动下,后洋村掀起了造林热,短短几年,林地面积扩增到7307亩。

“从一个人、一家人,到整个村子、整个县,这种绿色转型令人震撼。”美国《中美邮报》总编辑屠新时称,黄振芳老人不仅改变了自家的命运,更带动了一个村落的生态复兴和经济发展,这是中国农村绿色发展的生动案例。

 

d7fa90508942921750c2b0ebd8d1e224

海外华文媒体采访黄振芳的儿子黄传融。吕明 摄

 

如今的周宁,森林覆盖率高达72.96%,空气质量常年保持国家一级标准,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国”字号荣誉。

 

山还是那座山,改变的是生态环境和发展方式。近些年,黄振芳的儿子黄传融接手了林场中的一应事务。“山上有树,日子就‘盘活’了。我现在仅蜜蜂养殖一年的收入就有十几万元。”黄传融深耕林下,幸福有了绿色“靠山”。

 

959d5b9f9f3f174769343c5393a31191

海外华文媒体参观“三库+碳库”生态文明实践主题展。吕明 摄

 

青山已成,产业渐兴。后洋村探索“林养、林种、林游”融合新模式,牧业、花卉、林下中草药种植等绿色产业纷纷涌入。2024年,后洋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7.39万元。

 

好生态带来好发展,黄振芳家庭林场成了周宁县“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福建省首个“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也落户于此。周宁县通过推广后洋村的发展模式,培育了“黄振芳式”经营主体300多家,带动个体种养户2600多户,总产值超过3亿元。

 

“这是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瑞典《北欧华人报》副社长李赞民说,将把周宁的绿色故事、黄振芳的造林精神传播到海外,让更多国际读者看到中国乡村的生态智慧与振兴实践。

 

df47bfa916171442175ea5ab079690af

916日,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后洋村,深入了解黄振芳家庭林场从无到有的建设历程。图为合影留念。 吕明 摄

 

 “含绿量”带来“含金量”。借青山之势,周宁县始终在放大生态效益上下足功夫,以“林、花、茶、薯”为核心,用好“一片林”、聚焦“一朵花”、深耕“一株茶”、育好“一粒薯”,推动“生态佳”迈向“生态+”,走出一条逐绿前行、因绿而兴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4年,周宁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93亿元,增长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07元,增长6.3%

 

(文/林榕生 郑文敏)

 

2025-09-16 17:24:00

9月16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来自12个国家16家海外华文媒体实地感受独特的非遗文化和旖旎风光。

 

 

清晨的鸳鸯草场,万亩草甸如绿色绒毯铺展山间。吕若萱 摄

  清晨的鸳鸯草场,万亩草甸如绿色绒毯铺展山间。作为福建省最大的天然草场,鸳鸯草场被誉为“南方的呼伦贝尔”,其独特的高山草甸景观和优越的生态资源也成为游客心中的“诗与远方”。
今年,鸳鸯草场景区新建成的宁德首条客运索道投运,全长530米的缆车线路为游客带来了“云端漫步”的新体验。委内瑞拉《委侨新闻网》副社长郑海燕坐在观光缆车上,感受着清凉的山风拂面,眼底尽收翠绿。“太漂亮了,像是徜徉在‘绿色海洋’里。”

 

 


海外华文媒体乘坐观光缆车,体验“云端漫步”。吕若萱 摄

  “柘荣的旅游资源非常优质。”郑海燕表示,这种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完美结合的模式很有借鉴意义,回去后将通过自己的媒体平台,向海外读者介绍这里的美丽风光。
鸳鸯草场是柘荣县首个国家AAAA级景区,先后荣获“宁德市职工疗休养基地”“福建省森林康养基地”“福建省帐篷露营地”“福建省职工疗休养示范基地”“福建省四钻级智慧景区”等称号。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柘荣鸳鸯草场感受独特的旖旎风光。吕明 摄

  文旅发展带来的红利也惠及周边乡村。东源乡鸳鸯头村党支部书记游振锋表示,景区吸纳本村3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村内还配套开发二级景区板块,进一步增加客流量,带动小卖部、民宿等业态发展。
据统计,2024年柘荣鸳鸯草场累计接待游客16.9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183.7万元。一组组数据,折射出柘荣县践行“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的成效,更映照出柘荣在生态文旅、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多维度协同发力的生动实践。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柘荣鸳鸯草场感受独特的旖旎风光。吕明 摄

柘荣之美,既在鸳鸯草场绿意盎然的辽阔清新,亦在剪纸文化于指尖流转的活力生机。在城郊乡的靴岭尾村,剪纸样式的房屋立面、窗花、灯笼、椅子等随处可见,宛如走进了一座露天的剪纸艺术馆。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城郊乡靴岭尾村,感受非遗文化。吕若萱 摄
  柘荣剪纸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技艺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风格鲜明,具有很强的地域个性,既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刚健、浑厚的特征,又具有细腻、古雅、秀丽、柔美的艺术魅力。
然而,在2018年村两委提出发展剪纸产业时,许多村民还充满疑虑:“剪纸能当饭吃?”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城郊乡靴岭尾村,体验非遗文化。叶金秋 摄

   村民章小云就是受益者之一。她说,以前不知道剪纸是“非遗”,觉得就是过年贴窗花。改变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柘荣剪纸)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孔春霞到村里开展的“小板凳”宣讲,她在露天广场拿着红纸剪刀,边剪边讲柘荣剪纸的历史、花样寓意,也让村民们了解到这门古老的技艺。
如今已是“八姐妹”剪纸工作室社长的章小云说,现在她和许多村民在农闲时都会拿起剪刀学习剪纸,学成的手艺还带来了额外收入,“村里搞剪纸工坊、旅游体验,我们剪的作品能卖钱,也能教游客剪,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城郊乡靴岭尾村,感受非遗文化。吕明 摄
  更令人惊喜的是,数字技术为传统剪纸注入了新活力。在刘延山剪纸艺术工作室数字体验区,工作人员演示着最新开发的AR剪纸作品;数字化学技术可精准复刻传统纹样,既保留手工肌理,又能实现文创衍生品的量产;在线设计平台允许游客上传照片自动生成剪纸轮廓,体验“一键创作”的乐趣……
“数字技术不是取代手工,而是让传统技艺触达更多人。”靴岭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雪香表示,通过“数字赋能+智能升级”,靴岭尾村不断拓展剪纸艺术的边界

 

 


9月16日,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城郊乡靴岭尾村,感受非遗文化。图为合影留念。吕若萱 摄

如今,靴岭尾村完成美丽“蝶变”,从软弱涣散村发展成为年均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的“网红村”。2024年,靴岭尾村文旅关联产值达600余万元,实现村财收入98.9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万元,分别是2019年的13.5倍、2.01倍。

 

 

9月16日,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城郊乡靴岭尾村,感受非遗文化。图为合影留念。吕若萱 摄

  柘荣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开锋表示,柘荣县将念好“山海经”,加快推进鸳鸯草场4A景区基础设施提升、东狮山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古韵凤岐·烟雨溪口”环石山洋文旅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配套,丰富旅游要素供给和消费场景,培育文旅经济新增长极。同时,深入实施柘荣剪纸“双创”工程,做好非遗活态开发利用,让“非遗+”焕新出圈。
(文/林榕生 马启晨)
2025-09-16 17:00:00

 

福建柘荣:“小板凳+”宣讲贴近民心几十张小板凳围成一圈,干部群众并肩而坐,从理论宣讲、政策解读到非遗传承,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到邻里调解——这样烟火气十足的宣讲场景,在福建柘荣早已蔚然成风。

柘荣县靴岭尾村有着400多年的剪纸创作历史,剪纸非遗传承在这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长期以来,这门技艺仅被视为农闲消遣。“剪纸能当饭吃吗?”2018年,当村两委提出发展剪纸产业时,不少村民表示怀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柘荣剪纸)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孔春霞宣讲“传承剪纸文化,弘扬闽东之光”。陈栩涛 摄

转机来自一场“小板凳”宣讲。露天广场上,柘荣剪纸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孔春霞坐在村民中间,边剪边讲。从剪纸的历史脉络到花样寓意,从文化价值到形势政策,艺人们的宣讲动之以“理”,将“非遗”这两个字剪进了村民的心里。

“以前觉得剪纸就是贴窗花,哪晓得能挣钱!”“八姐妹”剪纸工作室社长章小云笑着说。她和许多村民一样,从宣讲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可能。大家纷纷利用农闲时间学剪纸、搞创作。

“村里搞剪纸工坊、研学体验,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如今,以剪纸文创为核心的文农旅产业已在靴岭尾村蓬勃兴起。一组数据见证了变化:2024年,全村文旅关联产值达6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98.97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万元,分别是2019年的13.5倍、2.01倍。

 

 

全国劳动模范郑帮德宣讲“牢记嘱托守初心,发挥余热感党恩”。 陈栩涛 摄

在柘荣,农家小院、祠堂凉亭、桥头村口、田间地头,群众聚集的地方,就是宣讲的好场所;传统节庆、农忙间隙、茶余饭后,都是宣讲的最佳时机。

自2013年组建以来,柘荣县以“小板凳”宣讲队为理论宣讲创新载体,构建完善“小板凳+N”草根宣讲大联盟机制,现已发展成为涵盖先进模范、专技能人、退休党员、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300余名宣讲员、9支乡镇宣讲队和8支直属理论宣讲小分队的宣讲队伍,年均开展宣讲活动近千场次。

“基层群众需要什么就讲什么,群众关心什么就讲什么。”柘荣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开锋介绍,宣讲内容突出“短平快”,着力体现典型性、教育性和故事性,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故事”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大道理”,做到一事一讲、一物一议、一技一传,让基层宣讲接地气、暖人心。

 

 


城郊乡小板凳宣讲队快板宣讲《城郊乡韵融新景,闽东之光照新程》。 陈栩涛 摄

为确保“小板凳+”宣讲机制持续有效运行,柘荣不断在实践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建立健全全县理论进基层联席会议制度,充实宣讲员信息库和动态管理机制,通过“群众点题、宣讲员解题”保持内容鲜活、贴近民心。

因实效显著,柘荣已连续6年被列为省级理论进基层示范点。2024年3月,“小板凳+N”草根宣讲大联盟获评福建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文/马启晨)
2025-09-16 16:58:00

 

以待的角落,名为富溪。它坐落于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像一幅被岁月浸润的水墨画,静静铺展在群山之间。

 

 

海外华文媒体实地探访富溪古镇,亲身感受古镇多彩非遗,倾听传统的文化韵律。吕明 摄

  9月16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富溪古镇,来自12个国家16家海外华文媒体实地探访这座千年古镇,亲身感受古镇多彩非遗,倾听传统的文化韵律。

  “这里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让历史与现代对话,让文化成为发展的引擎。”秘鲁《秘华商报》总经理谢允亭评价道,富溪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漫步富溪古街,仿佛穿越时空,历史悠久的归驷桥、古色古香的古民居、百年山茶油作坊一一扑入眼帘,更有古法榨油技艺、彭鼓制作技艺、民间剪纸艺术在这里代代传承。

 

 


海外华文媒体实地探访富溪古镇,亲身感受古镇多彩非遗,倾听传统的文化韵律。吕若萱 摄

  穿过溪流上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归驷桥,沿阶而下,在富溪村百年榨油坊里,73岁的游信玉抡起几十斤重的石锤,有节奏地敲打着木榨槽,金黄清亮的山茶油从槽底缓缓渗出,香气弥漫整个作坊。

  作为富溪山茶油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游信玉16岁开始学习古法榨油,至今已过去59年。“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每一滴油都浓缩着岁月和匠心。”游信玉介绍,该技艺需要经过采摘、脱壳、烘干、碾粉、蒸粉、做油饼、榨油、封缸共八道工序,耗时耗力却保留了茶油最原始的香气和营养。

  据悉,富溪镇油茶栽培和山茶油压榨技术已有200多年历史。2009年,富溪山茶油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富溪榨油坊已成为研学体验点,每年大量中小学生到此体验古法榨油技艺。

  现场,海外华文媒体一行人亲身体验了古法制作山茶油的过程。“看上去简单,自己动手才发现难度很大。”阿根廷华人在线社长吴晓榕说,“古法榨油的体力消耗远超想象,这不仅是一场技艺体验,更是一次文化的溯源”。

  传承不守旧,游信玉的儿子游廷建不仅传承了富溪山茶油制作技艺,还与高校创新合作开发出山茶油护肤品、茶籽粉等衍生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拓展市场,让古老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海外华文媒体实地探访富溪古镇,亲身感受古镇多彩非遗,倾听传统的文化韵律。吕明 摄

   富溪村,系富溪镇政府所在地。这里曾是福温通京古道上的重要交通要冲,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及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宋代时便设有巡检司,辖治时间长达500多年,历史上商贾云集、商贸繁华。叶飞、任铁峰等闽东苏区负责人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资源。

  独特的人文历史,造就了富溪村商贸文化、红色文化、传统诚信文化精华荟萃,历久弥新。近年来,该村修复了归驷桥、福温古道古商贸一条街、中国农业银行等历史建筑,建成银行博物馆、美食体验馆,打造古商贸文化体验街、汉服体验馆、诚信广场等文旅项目,推动多元业态融合。

 

 

海外华文媒体实地探访富溪古镇,亲身感受古镇多彩非遗,倾听传统的文化韵律。吕若萱 摄


  2024年,富溪村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当地官方表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诚信文化+商贸文化+红色文化”为载体,不断丰富和培育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业态,让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文/林榕生 马启晨)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