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着情報(最新消息)
9月14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白基湾渔排,来自12个国家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深入这片中国大黄鱼的核心养殖区,了解宁德大黄鱼产业发展情况。图为航拍福建宁德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养殖区。
图为航拍福建宁德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养殖区
图为福建宁德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养殖区。
图为华文媒体代表在渔排上参观。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给鱼儿喂食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给鱼儿喂食。
图为华文媒体代表在渔排上参观。
图为华文媒体代表了解大黄鱼深加工产品。
初秋九月,走进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与现代产业的蓬勃活力交织共生。如今的古田,正以“文化铸魂、产业作骨、制度聚力”的多元融合的姿态,在新时代的发展画卷上谱写新篇章。
古田翠屏湖风光。古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文化铸魂,紧扣两岸情。走进古田临水福地景区,循路线信步游览临水宫游客服务中心、梳妆桥、陈靖姑信俗文化展示馆等点位,可见景观建设与信俗文化有机结合,古朴典雅、别具一格。
依托陈靖姑信俗文化,利用临水宫祖庙带来的文化“流量”,古田县近年来持续推动临水福地景区的自然景观与文旅设施建设深度融合,致力打造集陈靖姑文化交流、体验、展示以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进一步推动两岸陈靖姑信俗文化交流朝着更深、更广、更加多元化方向迈进,擦亮“陆上女神”陈靖姑的文化名片。
古田临水宫。吕明 摄
临水夫人陈靖姑被誉为“救产、护胎、佑民”的“妇女儿童保护神”,是福建最有影响力的陆上女神。古田临水宫作为世界陈靖姑信俗文化的发祥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临水宫分宫分庙有5000余座,信众逾1.2亿人。其中,台湾主祀陈靖姑的宫庙有500多座,配祀的宫庙3000多座,信众逾千万人。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陈靖姑信俗文化展示馆。吕若萱 摄
近年来,古田县充分发挥古田临水宫祖庙对台交流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的优势,着力挖掘陈靖姑信俗文化中“慈爱济人”的精神内涵,并以陈靖姑信俗文化为媒,通过创新文化交流机制、拓宽产业合作领域、完善惠台政策体系,让“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在闽台大地上绽放异彩,为打造台胞登陆第一家园注入蓬勃力量。
古田临水宫祖庙。古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文化为“魂”,产业作“骨”。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食用菌之都”,食用菌产业是古田又一张“金光熠熠”的招牌。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探访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菇房。吕若萱 摄
“要种好银耳,要学会跟它们怎么对话。”走进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整洁明净的现代化温控菇房,一阵阵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在这里,通风使用新风净化系统,浇灌采取雾化加湿,灭蚊使用物理灭蚊灯,智能控温系统使厂房内始终处于满足银耳全周期生长的最佳温度。
“不仅如此,在生产过程中我们还得细心观察银耳发出的‘信号’。根据银耳长势、长相,判断它们是否需要通风、喷水等管护。”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林柳菊介绍。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了解古田县银耳精深加工产品。吕明 摄
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古田县将银耳菌种培育、工厂化种植、产品精深加工、休闲科普观光融为一体的智慧农业企业代表,公司按照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带动银耳主产区农民就业增收,推动银耳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领头羊”。
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温控菇房。古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在“大食物观”的科学指引下,把食用菌产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逐步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食用菌生产“县域工厂化”古田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富民、产业兴县的乡村振兴之路。同时,在持续提升食用菌产业标准化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提升整体附加值。
目前,全县已拥有银耳加工产业相关专利147项,制定食用菌国标、地标19项;全县食用菌产业链总产值达280亿元。“古田银耳”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连续三年居中国食用菌区域品牌价值榜第二位,并荣获中国食药用菌(食用菌耳类)区域品牌价值榜第一名。
不止于此,食用菌更成为古田县兴业富民的“振兴花”“致富花”。古田县50%的涉农资金用于食用菌产业、60%的农民收入来自食用菌产业、70%的农业人口从事食用菌产业、80%的农业产值来自食用菌产业,银耳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形成了“56789”的发展新格局,有效带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连续21年位居宁德市第一。
文化铸魂,产业壮骨,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则为古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奋进动力。“四下基层”是发源于宁德的工作制度,古田县作为“调查研究下基层”的首站,为传承好、坚持好、弘扬好“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建成并不断完善“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主题馆。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主题馆。吕巧琴 摄
该馆集中反映了“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对古田县农村农业发展、乡村脱贫、库区工作以及食用菌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七进古田”的实践足迹。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主题馆。吕若萱 摄
“我们将一以贯之地传承好、坚持好、发扬好‘四下基层’制度,以调查研究为主要抓手,拓展延伸制度内涵,让广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摸实情、谋实招、干实事、求实效、增实力。”古田县委党校高级讲师余红辉说。
大黄鱼,又叫黄瓜鱼,其体色金黄、嘴唇鲜红、肉质洁白细嫩、营养丰富,有着“国鱼”的美誉。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每10条大黄鱼就有8条来自福建省宁德市,2024年该市大黄鱼产量达21.4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约80%,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人民币。
宁德大黄鱼养殖产量何以能占到中国的八成?种业创新是一把“金钥匙”。
蓝天下、碧海上,阡陌纵横的新型塑胶深水网箱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海域紧密相连。陈强 摄
自主创新,壮大水产种业“芯片”
走进位于宁德市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忙着大黄鱼育种的“芯”技术攻关,力争培育出“最优秀”的大黄鱼。
“通过大黄鱼优良品种的创制和推广,推动大黄鱼产业产学研融合发展。”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秘书缪凡说,目前大黄鱼育种团队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基因组技术、细胞工程等前沿生物育种技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大黄鱼良种。
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忙着大黄鱼育种的“芯”技术攻关。吕若萱 摄
渔业种苗是海水养殖的“芯片”。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水养殖条件,宁德市围绕小鱼苗做起了大文章。从2016年开始,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与宁德水产企业开展产学合作,依托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经重组成为现在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发“宁芯”系列大黄鱼基因组育种芯片。
2018年,实验室筛选出具有“抗病能力强”的大黄鱼亲鱼,繁殖抗病后代;2019年,抗病选育系的后代存活率显著提升35.57%;2021年底,进一步开发了完全国产化、自主可控、经济高效的“宁芯3号”液相育种芯片;2022年,大黄鱼“富发1号”成为国家通过审定的26个水产新品种之一,并入选2025年农业农村部主导水产新品种。
图为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展厅。林榕生 摄
缪凡手中展示的大黄鱼基因组育种芯片,可见“宁芯一号”和“宁芯二号”是固体形态,“宁芯三号”和“宁芯四号”均为液相。由二氧化硅制作而成的小小芯片上,分布着几十万个DNA探针,将从鱼鳍中提取的DNA放在芯片上检测,就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大黄鱼几十万个基因位点的信息。
缪凡说,这是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大黄鱼基因组育种芯片,一直在更新迭代,通过其降低鉴定检测成本,提高鉴定准确率和效率。
9月14日,参加“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的12国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赴蕉城区参观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及大黄鱼产业。吕若萱 摄
良种充盈,惠及企业和千家万户
科技创新成果如何惠及企业和千家万户?近年来,宁德市十分重视大黄鱼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与企业共建平台、政策补助、技术推广等举措,推动大黄鱼产业产学研融合发展。
通过政府部门、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宁德全市水产原良种体系初步形成。数据显示,2025年宁德市新增2家福建省级大黄鱼良种场,现有国家级现代种业示范场2家、宁德市级以上原良种场7家,原良种场数量居福建省首位,年育苗量占全国90%以上。
9月14日,来自12国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赴蕉城区参观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吕若萱 摄
“我们现在培育的大黄鱼这个种质的品质,比以前的更好更强。”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炜豪说,大黄鱼“富发1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大黄鱼相比,18月龄体重提高20%以上。
据介绍,大黄鱼“富发1号”以体重(生长速度)为选育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大黄鱼相比,18月龄鱼体重提高23.6%,相对存活率提高16.27%。
9月14日,来自12国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赴蕉城区参观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及大黄鱼产业。吕若萱 摄
在育出良种苗的同时,宁德市大黄鱼养殖行业的自律机制持续完善。2025年,宁德市渔业协会大黄鱼育苗分会正式成立,组织企业签署质量安全自律承诺,当年春苗产量约20亿尾,为产业健康发展筑牢种源根基。
好种半年粮。通过育苗业者近20年的不断努力,宁德大黄鱼养殖群体的种质明显提升,两年龄养成鱼的体重从2000年的平均350克提高到目前的600克。如今,宁德已成为中国大黄鱼苗种供应、养殖生产、加工销售及品牌运营的核心基地。
9月14日,来自12国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赴蕉城区参观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及大黄鱼产业并合影留念。吕若萱 摄
优化重组,探索的路上永不止步
2022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由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作为牵头依托单位,联合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在原“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重组,是福建省首个获批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也是目前中国在水产育种领域获批的三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
重组以来,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利用基因组育种技术培育出多个优良品种品系,其中大黄鱼“富发1号”等4个品种通过国家水产新品种审定,多个新品种连续多年入选重点推广水产养殖品种、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等。过去三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大北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等。
图为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展厅内的大黄鱼标本。林榕生 摄
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相关负责人称,实验室将进一步锚定海水养殖生物育种领域的重点任务,聚焦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大科研攻关力度。通过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力争在优质品种培育、育种技术升级、抗病抗逆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实现海水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水产种业安全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海洋菜篮子工程》。陈强 摄
为推动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实体化运营,进一步提升宁德海洋创新能力,宁德市政府和厦门大学共同发起建设宁德海洋创新研究院,旨在保护宁德海洋生态环境、聚焦海洋科技创新、提升地方种业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战略性海洋业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校地产学研用新型合作模式,为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带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宁德市科技局副局长、宁德海洋创新研究院法定代表人朱泽斌表示,宁德海洋创新研究院将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宁德市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工作。
9月13日晚,由中共宁德市委宣传部、中新社福建分社共同主办的“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在福建省宁德市启动,并同步启动全球融媒体编辑室。此次活动共有12国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前来参访。
图为授启动旗。吕明 摄
一直以来,华文媒体借助多元中华文化符号,以更多中外情感共融点和理念共通点,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民心相通。作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中央重点外宣媒体,中国新闻社积极联系海外华文媒体,持续深化同华文媒体的合作,创新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加拿大七天传媒主席尹灵表示,作为祖籍国与所在国的桥梁和纽带,海外华文媒体的使命就是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讲述立体的中国故事,让世界听见、看见细腻的、真实的中国。期待以此次媒体行为契机,进一步密切海外华文媒体与宁德乃至福建各地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弘扬。
图为参观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展览。吴允杰 摄
这是尹灵第一次来到宁德市,对宁德之行充满期待。“今天下午参观完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展览,深受感动。”她说,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能够领略闽东的锦绣河山,感知闽东的灿烂文化,接触自强不息、勤劳善良的闽东人民,深入学习和了解闽东。
宁德是“锂电之都”,锂电新能源产业产值近3000亿元,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全球市占率1/3左右,连续8年全球第一,荣获“中国新能源电池之都”。
宁德是“生态之城”,集“山海川岛湖林洞”于一体,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连续3年进入全国前30,连续3年荣获“中国绿都”,是东南沿海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的胜地。2025年宁德市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将于9月20日举办,以其独特的山海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笔,以创新融合为墨,挥毫书写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迎接八方来客。
宁德还拥有红色、畲族、廊桥、民俗、海洋、茗茶等多元特色文化,与闽东的锦绣河山和闽东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共同构成了熠熠生辉的“闽东之光”。
宁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其发表示,希望广大海外华文媒体进一步深入宁德、感知宁德,通过大家的笔触与镜头,生动展现闽东的历史之美、山海之美、文化之美,闽东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助力把“闽东之光”传得更开、更远,让更多的海外朋友向往闽东、热爱闽东。
图为合影留念。吕明 摄
启动仪式后,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一行将走进蕉城区、古田县、屏南县、周宁县、福安市、柘荣县等地开展采风活动。
近年来,宁德市始终牢记重要嘱托,紧扣新时代文化使命,系统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扎实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以山水之美陶冶心灵,以文化之美浸润人心,持续扩大“闽东之光”的传播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2025年宁德市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将于9月20日召开,这座城市正以其独特的山海禀赋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笔,以创新融合为墨,挥毫书写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迎接八方来客。
2025年6月,全国县域旅游研究课题组与华夏佰强旅游咨询中心联合发布《全国县域旅游研究报告2025》,福鼎市、屏南县、福安市获评“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最快的100个县”,霞浦县获评“全国县域自驾游标杆县”。同月,途牛旅游网发布《2025端午出游消费盘点》,宁德上榜全国热度增长显著目的地TOP10。携程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6月,宁德市在线旅游接待人次同比增长13.34%,在线旅游消费金额同比增长13.7%。主要省外客源地为浙江、上海、江苏、广东。途牛平台数据还表明,2025年上半年,宁德全品类旅游产品订单总销售量同比增长16.66%,订单出游总人数同比增长15.87%,订单总量同比增长9.08%。酒店、火车票、跟团游和团队游占比高。其中,酒店订单销售量同比增长28.16%,订单出游总人数同比增长20%,订单总量同比增长28.82%。
霞浦大京景区成为滨海旅游热点,游客既可踏浪逐沙,又可参观有600多年海防历史的大京古堡,还可探秘梦幻海蚀地貌的下尾岛。随着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及海上游乐、低空飞行等业态不断丰富,8月9日至10日,该景区单日游客突破1.5万人次。
大京景区 陈翼摄
下尾岩洞 张铭摄
东海1号风景道 郑戈 摄
东壁民宿群 郑戈 摄
三沙光影栈道 彭伏明 摄
7月5日,宁德市在体育中心举办首场大型商业演唱会,总售票19571张,销售额约979万元,入场18110人次。
赓续文脉,绽放文化光彩
宁德市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以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有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与发展路径的转型升级,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绽放新光彩。
筑牢“数字基座”,系统保护文化遗产。实施木拱廊桥数字化保护项目,运用三维高精度激光扫描仪等高端先进设备,对11座国保单位木拱廊桥进行精细化测绘,建立三维可视化模型,为文物预防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推进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开展珍贵文物数字化采集、加工与存储,建设智慧化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促进文物资源安全利用。
锻造“安全盾牌”,智能监管文物安全。突破传统人工巡查监管局限,搭建文物安全数字监管平台,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累计投入1600多万元建设市、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视频监测预警平台,整合视频监控、报警管理和消防物联网系统,利用AI融合巡检等技术,实现对文物及周边环境的自动监控与智能巡控。
开启“云端展演”,活化利用文物资源。在全省率先推出地市级文物智慧云平台——“宁德文物”小程序,整合各类数字文物资源,以多样形式呈现文化遗产,拓展传播渠道。目前平台已收录869处不可移动文物、600件(套)可移动文物、109个视频音频节目和15个文博场馆,为用户提供欣赏、游览、研究等多元服务。2024年,“宁德文物”云平台获评“福建省数字文旅应用场景优秀案例”。
近年来,宁德市制定出台了《宁德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宁德市木拱廊桥保护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从立法层面规范和保障历史文化遗产。公布实施《宁德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在全省率先完成红色文化遗存保护线划定。建设“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云小镇”平台,开设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馆、中国木拱廊桥营造技艺馆、柘荣剪纸馆等VR线上三维虚拟展馆,还原非遗的鲜活生命力。与暨南大学合作实施全国社科重点课题“闽东文书整理与研究”,建立福建省考古研究院闽东工作站,将闽东地区史前遗址调查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课题。霞浦黄瓜山遗址通过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专家组实地考察。福鼎白茶、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为我国首个成功转名录项目。各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组织创建畲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非遗购物节”“闽东之光·共享非遗”等品牌。
下一步,将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影像工程,制作“国家级非遗项目记忆影像”“国家级文保单位背后的宁德故事挖掘”纪录片;开展“坚持‘把心贴近人民’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专项行动,征集畲族文献资源,建设全国首个畲族语言与口头文化有声数据库;打造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案例,重点实施白鹤岭福温古道本体保护展示及周边环境提升项目;开展宁德古城格局体系研究,结合鹏程、城隍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对关键节点、标志建筑和文化遗址进行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
近年来,宁德深耕文艺创作,推出一批精品力作。革命历史剧《破密》、轻喜剧《欢乐农家院》之《福鼎一家人》在央视播出,歌曲《新路》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话剧《树魂》获第九届福建艺术节“院校优秀剧目奖”,动画片《宁德山海奇遇记——蓝色牧场》获得首届中国(澳门)国际动画电影节最佳动画年度创新奖,大型交响音乐会《山海的交响》亮相国家大剧院,歌剧《鸾峰桥》在中央歌剧院上演……目前,古装剧《孔雀东南飞》和民政题材电视剧《此处通往繁星》正在宁德拍摄。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脉搏,生动诠释了闽东儿女的精神风貌,推动宁德故事“破圈”出海。下一阶段,将重点打磨提升话剧《树魂》、歌剧《鸾峰桥》、音乐剧《清澈的爱》,创排歌舞剧《铁血同心》;研究出台《关于支持宁德地方戏曲院团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进5个县级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改革,促进宁德市畲族歌舞团改革提升。
8月4日,寿宁县凤阳镇区热闹非凡。“甜美田园·戏曲小镇六月农闲戏”惠民展演在锣鼓声中开幕,作为宁德市地方特色剧种活化传承现场推进活动的重头戏,为当地群众和戏曲爱好者带来一场文化盛宴。这不仅是一次送戏下乡,更是地方戏曲活化传承的成果展示。
近年来,宁德持续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每年举办千场群众文化活动,培育1235支乡村文化队伍和10399名乡村文化骨干,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求有效衔接,让文化服务触手可及。2025年上半年,宁德市持续开展“千场演出进万家、文艺星光遍闽东”展演活动530多场,其中,“百姓大舞台”活动135场、“村晚”110场、“周末戏相逢”宁德优质文化文艺资源直达基层公益性演出29场,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蕉城霍童、古田翠屏湖成功入选2025年“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下一步,将进一步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优化“优质”和“直达”两大机制,布局建设一批“小而美”公共文化新空间,构建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打响“周末戏相逢”“百姓大舞台”“社区群星秀”等群众文化品牌,实施“点单式”文化服务,一体推进“送文化、种文化、传文化”,让文化暖在人心。
古田翠屏湖。张良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