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
2025-09-08 13:05:00
中新网昆明9月7日电 (陆希成)7日,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大使茶座”走进云南暨“全球南方”国家青年对话活动在昆明举行。来自孟加拉国、巴勒斯坦国、赤道几内亚等全球南方国家的外交使节、媒体智库代表及青年学者等百余人齐聚,以茶为媒,围绕“历史和文明视角下的现代化路径选择”展开深入交流。
该活动是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主要活动之一,由世界知识出版社、新华社外事局主办,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联合主办。活动采用“品茗交流+青年对话”的形式,通过茶艺展示、主题发言、互动问答等环节,为中外嘉宾搭建轻松而深入的对话平台。
该活动是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主要活动之一,由世界知识出版社、新华社外事局主办,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联合主办。活动采用“品茗交流+青年对话”的形式,通过茶艺展示、主题发言、互动问答等环节,为中外嘉宾搭建轻松而深入的对话平台。
9月7日,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大使茶座”走进云南暨“全球南方”国家青年对话活动在昆明举行。陆希成 摄
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杨绍成在致辞中表示,云南拥有开放包容的历史基因,茶马古道和郑和下西洋开拓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对外交往底蕴;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茶叶、咖啡、鲜切花等产量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交往门户,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已缔结118对国际友城,其中65个来自全球南方国家;搭建了完善的合作平台,建立12个多双边合作机制,拥有28个口岸和自贸区等开放载体。
品茗交流环节,茶艺师沏泡滇茶,热气携香缓缓升腾。茶香氤氲中,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徐徐展开。
围绕全球南方国家如何走出自主现代化道路这一问题,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指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发展道路。他强调,全球南方的现代化应以人民福祉为根本,走开放合作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
孟加拉国驻华大使纳兹穆尔表示,现代化应扎根于各国传统、国情和知识体系。南南合作是促进包容性发展的有利平台,有助于重塑具有独特特色、反映人民现实需求的现代化道路。他认为,技术转让等合作机制对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
在青年对话环节,来自墨西哥、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青年代表还踊跃提问,就绿色转型、文化传承等话题与嘉宾展开热烈讨论。
针对全球南方青年如何将本土优势与中国机遇结合,香港新华集团董事、新华港澳国际青创中心联席主席蔡展思建议,来自全球南方的青年创业者既要深入了解中国市场和商业模式,更要善于发掘自身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在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中寻找合作契合点。
谈及全球南方青年合作如何从理念落地为行动,吴海龙表示,全球南方青年应当脚踏实地,将目光投向科技发展和新兴产业等关键领域。他认为,青年一代要善于把握各类合作机遇,通过实际行动和项目合作,成长为能够引领全球南方发展的新生力量。(完)
云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杨绍成在致辞中表示,云南拥有开放包容的历史基因,茶马古道和郑和下西洋开拓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对外交往底蕴;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茶叶、咖啡、鲜切花等产量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交往门户,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已缔结118对国际友城,其中65个来自全球南方国家;搭建了完善的合作平台,建立12个多双边合作机制,拥有28个口岸和自贸区等开放载体。
品茗交流环节,茶艺师沏泡滇茶,热气携香缓缓升腾。茶香氤氲中,一场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徐徐展开。
围绕全球南方国家如何走出自主现代化道路这一问题,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指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发展道路。他强调,全球南方的现代化应以人民福祉为根本,走开放合作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
孟加拉国驻华大使纳兹穆尔表示,现代化应扎根于各国传统、国情和知识体系。南南合作是促进包容性发展的有利平台,有助于重塑具有独特特色、反映人民现实需求的现代化道路。他认为,技术转让等合作机制对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
在青年对话环节,来自墨西哥、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青年代表还踊跃提问,就绿色转型、文化传承等话题与嘉宾展开热烈讨论。
针对全球南方青年如何将本土优势与中国机遇结合,香港新华集团董事、新华港澳国际青创中心联席主席蔡展思建议,来自全球南方的青年创业者既要深入了解中国市场和商业模式,更要善于发掘自身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在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中寻找合作契合点。
谈及全球南方青年合作如何从理念落地为行动,吴海龙表示,全球南方青年应当脚踏实地,将目光投向科技发展和新兴产业等关键领域。他认为,青年一代要善于把握各类合作机遇,通过实际行动和项目合作,成长为能够引领全球南方发展的新生力量。(完)
2025-09-08 13:03:00
(中新网 作者 陈静)夏末初秋,位于中缅边境的云南省腾冲市和顺古镇双虹桥旁,新焙的松花糕散发温香;百年小菜街上熙熙攘攘,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遍布街头巷尾。缅甸曼德勒福庆学校校长李祖清回乡探亲,在龙潭边驻足、享受片刻的宁静。
李祖清回到故乡云南腾冲和顺古镇。视频截图
李祖清是缅甸第三代华人,祖籍和顺。
“父亲年轻时常常往来于云南腾冲和缅甸曼德勒,从他口中,我知道了中西合璧的民居弯楼子、和顺图书馆、八大宗祠、艾思奇故居、陷河湿地……”李祖清说。
和顺古时闭塞贫穷,民间谚语“穷走夷方急走厂”描绘了边地人民的生活。600多年来,和顺人沿着南方丝绸之路,远赴缅甸、印度、泰国等国经商,诞生一批雄商巨贾。和顺古镇景区官方网站显示,和顺古镇现有居民7000多人,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却有3万多人,分布于缅甸、美国、加拿大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是西南地区著名侨乡。
1995年,李祖清第一次回到祖籍国,此后由于从事华文教育工作,长期奔走于缅甸和中国之间。
“如今的和顺,不仅传承了中华千年文脉,更焕发时代新姿,令四海游子同沐春光。”李祖清说。和顺八大宗祠、87处古建筑、117座古民居格局不改、风貌依然,7000多居民依旧生活在这里,成为一座“活着”的古镇。
李祖清是缅甸第三代华人,祖籍和顺。
“父亲年轻时常常往来于云南腾冲和缅甸曼德勒,从他口中,我知道了中西合璧的民居弯楼子、和顺图书馆、八大宗祠、艾思奇故居、陷河湿地……”李祖清说。
和顺古时闭塞贫穷,民间谚语“穷走夷方急走厂”描绘了边地人民的生活。600多年来,和顺人沿着南方丝绸之路,远赴缅甸、印度、泰国等国经商,诞生一批雄商巨贾。和顺古镇景区官方网站显示,和顺古镇现有居民7000多人,侨居海外的和顺人却有3万多人,分布于缅甸、美国、加拿大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是西南地区著名侨乡。
1995年,李祖清第一次回到祖籍国,此后由于从事华文教育工作,长期奔走于缅甸和中国之间。
“如今的和顺,不仅传承了中华千年文脉,更焕发时代新姿,令四海游子同沐春光。”李祖清说。和顺八大宗祠、87处古建筑、117座古民居格局不改、风貌依然,7000多居民依旧生活在这里,成为一座“活着”的古镇。
李祖清在和顺古镇与家人朋友聚餐。视频截图
漫步古镇内,烤糍粑、土锅子、炸酥肉等美食腾腾冒着热气;街道上,游客成群结队前行,环乡而过的小河、碧绿的稻田映入眼帘;陷河湿地经治理碧波潋滟、舟行景移,尽显田园之美……
守护好侨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是和顺与华侨华人的约定。如今和顺的山、水、林与建筑相融,自然景观与人文生态资源相存相依。“花香蝶自来”,2024年和顺接待中外游客127.57万人次,成为华侨华人重点“打卡”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此外,自2022年起腾冲科学家论坛每年举行,全国知名院士、国内外知名大学校长、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和金融家等齐聚腾越之地,侨乡再被世界瞩目。
“家乡发展越来越好、旅游业红红火火,传统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李祖清说。
漫步古镇内,烤糍粑、土锅子、炸酥肉等美食腾腾冒着热气;街道上,游客成群结队前行,环乡而过的小河、碧绿的稻田映入眼帘;陷河湿地经治理碧波潋滟、舟行景移,尽显田园之美……
守护好侨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是和顺与华侨华人的约定。如今和顺的山、水、林与建筑相融,自然景观与人文生态资源相存相依。“花香蝶自来”,2024年和顺接待中外游客127.57万人次,成为华侨华人重点“打卡”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此外,自2022年起腾冲科学家论坛每年举行,全国知名院士、国内外知名大学校长、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和金融家等齐聚腾越之地,侨乡再被世界瞩目。
“家乡发展越来越好、旅游业红红火火,传统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李祖清说。
李祖清在和顺图书馆内。视频截图
言语间,李祖清穿过造型别致的双虹桥,走进依山而建的和顺图书馆,提笔给故乡写下一封家书:“欣闻家乡发展蓬勃,日新月异,心中倍感自豪……吾愿以赤子之心,为家乡繁荣尽绵薄之力;以侨胞之情,共筑中华复兴之梦。无论身在何处,和顺始终是我心灵的故乡。”
9月7日,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中国新闻网、云南海外联谊会、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出品的“侨”见幸福新云南系列短视频在中国新闻网海内外平台同步上线。该系列短视频以云南省知名侨乡为载体,以海外侨胞视角拍乡景、说乡音、唱乡情、解乡愁,生动展现近十年来侨乡的喜人变化。第一集《一封家书》就讲述了李祖清收到家乡来信的故事。(完)
言语间,李祖清穿过造型别致的双虹桥,走进依山而建的和顺图书馆,提笔给故乡写下一封家书:“欣闻家乡发展蓬勃,日新月异,心中倍感自豪……吾愿以赤子之心,为家乡繁荣尽绵薄之力;以侨胞之情,共筑中华复兴之梦。无论身在何处,和顺始终是我心灵的故乡。”
9月7日,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中国新闻网、云南海外联谊会、中国新闻社云南分社出品的“侨”见幸福新云南系列短视频在中国新闻网海内外平台同步上线。该系列短视频以云南省知名侨乡为载体,以海外侨胞视角拍乡景、说乡音、唱乡情、解乡愁,生动展现近十年来侨乡的喜人变化。第一集《一封家书》就讲述了李祖清收到家乡来信的故事。(完)
2025-09-08 13:01:00
中新社9月7日电 (记者 徐文欣 韩帅南)以“致胜利 话复兴 谋大同”为主题的第十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9月7日在云南昆明举行。论坛回望历史,重温华文媒体在抗战时期以笔为戈的担当;也立足当下,聚焦华媒在服务社群、文化传承、文明互鉴中的实践;同时着眼未来,共话AI智媒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9月7日,第十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云南昆明举行。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陈旭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希望广大华文媒体继续传承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广泛团结海外侨胞,积极向国际社会宣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推动互利共赢的理念,以融通中外的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外文明对话和世界文明发展贡献媒体力量。
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李保俊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致辞。
华文媒体代表、香港《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短视频成为海外华文媒体的“新质竞争力”,《黑神话:悟空》《哪吒》等中国作品的海外热展现了中国的“新质软实力”,随着越来越多非中文母语者开始关注中文内容,华文媒体需依托新形式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将前沿技术与人文关怀、价值思考相结合。
大会主题发言中,中国新闻社原社长章新新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文媒体以笔为帜,记录战争真相、揭露侵略暴行、突破殖民话语,宣传支持抗战的事迹。他表示,海外华文媒体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世界和平的推动者、践行者。
“如果说今日之中国已是‘世界之中国’,那么‘中国叙述’也必然意味着文明间的对话。”如何以对话式“中国叙述”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杨慧林提出,对话式叙述需避免“单一主体论”与“自说自话论”,既不能用西方逻辑套中国思想,也能不固守传统,要在差异中相向而行。
从新闻生产的流程革新到舆论场的格局重塑,AI正以不可逆转的态势改变传统媒体生态。在圆桌对话环节,专家学者与华文媒体人围绕“AI智媒时代华媒的发展路径”展开探讨。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陈旭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希望广大华文媒体继续传承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广泛团结海外侨胞,积极向国际社会宣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推动互利共赢的理念,以融通中外的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外文明对话和世界文明发展贡献媒体力量。
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李保俊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致辞。
华文媒体代表、香港《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指出,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短视频成为海外华文媒体的“新质竞争力”,《黑神话:悟空》《哪吒》等中国作品的海外热展现了中国的“新质软实力”,随着越来越多非中文母语者开始关注中文内容,华文媒体需依托新形式实现文化创造性转化,将前沿技术与人文关怀、价值思考相结合。
大会主题发言中,中国新闻社原社长章新新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海外华文媒体以笔为帜,记录战争真相、揭露侵略暴行、突破殖民话语,宣传支持抗战的事迹。他表示,海外华文媒体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世界和平的推动者、践行者。
“如果说今日之中国已是‘世界之中国’,那么‘中国叙述’也必然意味着文明间的对话。”如何以对话式“中国叙述”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杨慧林提出,对话式叙述需避免“单一主体论”与“自说自话论”,既不能用西方逻辑套中国思想,也能不固守传统,要在差异中相向而行。
从新闻生产的流程革新到舆论场的格局重塑,AI正以不可逆转的态势改变传统媒体生态。在圆桌对话环节,专家学者与华文媒体人围绕“AI智媒时代华媒的发展路径”展开探讨。
9月7日,第十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举行圆桌对话环节。图为圆桌对话现场。 李嘉娴 摄
谈及AI对于新闻采编的影响,香港有线电视集团新闻及资讯总监关慧玲表示,在AI的助力下,媒体通过智能编辑、智能剪片,大幅提升了新闻生产与分发的速度,从而能够更快回应受众需求。但AI的应用,也对新闻的真实性、原创性提出了挑战。
新西兰《乡音》副社长陆欣讌也指出,很多年轻的新闻从业者习惯性用AI生成内容,这个需要媒体引起重视,要确保读者看到的是真实新闻,而不是算法和科技制造的“幻象”。
对于海外华文媒体如何借力AI转型突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刘昶建议,海外华媒人应主动尝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并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团队开展专业培训,通过学习及与同行交流掌握数字平台规律。
日本《中文导报》社长兼总编辑杨文凯指出,在AI应用方面,当前不少华文媒体面临技术、资金、人才等难题,还受版权侵权、虚假信息等困扰,AI转型期,须坚持原创与互动并提供可信内容,同时从成本控制、新媒体发展等方面发力,推动受众从“读者”向“用户”转变。
“AI正成为海外华文媒体发展的战略转机。”加拿大《搜罗》杂志社社长陈林指出,通过AI的数据分析与多语言翻译技术,华文媒体的报道可以由“大水漫灌”走向“精准破圈”,让中国故事更贴合不同海外受众的认知习惯,打破跨文化传播壁垒。
谈及AI对于新闻采编的影响,香港有线电视集团新闻及资讯总监关慧玲表示,在AI的助力下,媒体通过智能编辑、智能剪片,大幅提升了新闻生产与分发的速度,从而能够更快回应受众需求。但AI的应用,也对新闻的真实性、原创性提出了挑战。
新西兰《乡音》副社长陆欣讌也指出,很多年轻的新闻从业者习惯性用AI生成内容,这个需要媒体引起重视,要确保读者看到的是真实新闻,而不是算法和科技制造的“幻象”。
对于海外华文媒体如何借力AI转型突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刘昶建议,海外华媒人应主动尝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并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团队开展专业培训,通过学习及与同行交流掌握数字平台规律。
日本《中文导报》社长兼总编辑杨文凯指出,在AI应用方面,当前不少华文媒体面临技术、资金、人才等难题,还受版权侵权、虚假信息等困扰,AI转型期,须坚持原创与互动并提供可信内容,同时从成本控制、新媒体发展等方面发力,推动受众从“读者”向“用户”转变。
“AI正成为海外华文媒体发展的战略转机。”加拿大《搜罗》杂志社社长陈林指出,通过AI的数据分析与多语言翻译技术,华文媒体的报道可以由“大水漫灌”走向“精准破圈”,让中国故事更贴合不同海外受众的认知习惯,打破跨文化传播壁垒。
图为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陶光雄(前排左一)向云南省德宏州畹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馆长罗云辉(前排左二)捐赠《生命线·滇缅公路》画卷。 李嘉娴 摄
论坛现场,中国新闻社向云南省德宏州畹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捐赠《生命线·滇缅公路》画卷。(完)
论坛现场,中国新闻社向云南省德宏州畹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捐赠《生命线·滇缅公路》画卷。(完)
2025-09-08 13:00:00
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第十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9月7日在昆明举行。本届论坛以“致胜利 话复兴 谋大同”为主题,来自五大洲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家华文媒体代表人士参加论坛。
9月7日,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第十二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昆明举行。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陈旭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新社记者 李嘉娴 摄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陈旭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希望广大华文媒体继续传承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广泛团结海外侨胞,积极向国际社会宣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推动互利共赢的理念,以融通中外的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外文明对话和世界文明发展贡献媒体力量。
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李保俊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致辞,华文媒体代表发言。
本届论坛期间还举行了研讨会和圆桌对话,多位专家学者和华文媒体人就厚植家国情怀赓续民族精神、智媒时代华媒的发展路径等展开对话交流。(完)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陈旭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希望广大华文媒体继续传承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广泛团结海外侨胞,积极向国际社会宣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推动互利共赢的理念,以融通中外的表达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外文明对话和世界文明发展贡献媒体力量。
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李保俊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致辞,华文媒体代表发言。
本届论坛期间还举行了研讨会和圆桌对话,多位专家学者和华文媒体人就厚植家国情怀赓续民族精神、智媒时代华媒的发展路径等展开对话交流。(完)
2025-09-01 13:10:00
🔳正社員・パート
勤務地:東京都江東区 (東陽町、門前仲町、テレワーク)
給与:20~35万(年齢・能力に応じる)
時間:相談
🔳仕事内容:
1. 建材貿易
2. ブラント品販売
3. ネットショップ新規開設
🔳応募資格&条件
· パソコンやインターネットに強い方、学生可、ビザ発給可
· 必須:2ヵ国語(日本語+中国語)
· 優遇:ネットショップ運営経験、楽天などオープンマーケット運営経験者
🔳募集について
職種名:
1. 貿易業務助手
(要求:パソコン堪能、CAD 解読優遇、英語ビジネスレベル可)
2. ホームページ維持員(要求:パソコン技能)
3. ライブ販売員、ネットショップ運営マネージャー
(要求:健康、向上、形象佳)
🔳お問い合わせ先:
株式会社アップワード
E-mail:upwardcom@upwardjap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