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着情報(最新消息)

2025-09-16 14:56:00

 

(转载:中新社吕明 )9月16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福建省柘荣县富溪古镇观看提线木偶表演。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来自12个国家16家海外华文媒体漫步田间、古街,亲身感受传统的文化韵律。

 

 

9月16日,福建省柘荣县富溪镇山茶油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游信玉正在演示传统山茶油制作技艺。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来自12个国家16家海外华文媒体漫步田间、古街,亲身感受传统的文化韵律。

 

 

9月16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福建省柘荣县富溪古镇参观。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来自12个国家16家海外华文媒体漫步田间、古街,亲身感受传统的文化韵律。

 

 

9月16日,福建省柘荣县富溪镇漆器文创品吸引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来自12个国家16家海外华文媒体漫步田间、古街,亲身感受传统的文化韵律。

 

 

9月16日,福建省柘荣县富溪古镇布袋戏艺人正在为游客表演。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来自12个国家16家海外华文媒体漫步田间、古街,亲身感受传统的文化韵律。

 

 

9月16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福建省柘荣县靴岭尾村了解剪纸文创品。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 柘荣剪纸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技艺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风格鲜明,具有很强的地域个性,既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刚健、浑厚的特征,又具有细腻、古雅、秀丽、柔美的艺术魅力。

 

 

9月16日,日本《留学生新闻》总编辑龙丽华在福建省柘荣县靴岭尾村参观。在靴岭尾村,剪纸样式的房屋立面、窗花、灯笼、椅子等随处可见,宛如走进了一座露天的剪纸艺术馆,吸引不少游客前去参观。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来自12个国家16家海外华文媒体漫步田间、古街,亲身感受传统的文化韵律。

 

 

9月16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与游客一起在福建省柘荣县靴岭尾村体验剪纸工艺。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 柘荣剪纸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技艺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风格鲜明,具有很强的地域个性,既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刚健、浑厚的特征,又具有细腻、古雅、秀丽、柔美的艺术魅力。

 

 

9月16日,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在福建省柘荣县靴岭尾村参观。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

 

 

9月16日,委内瑞拉《委侨新闻网》副社长郑海燕在福建省柘荣县靴岭尾村参观剪纸作品。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 柘荣剪纸2009年作为中国剪纸组成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技艺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风格鲜明,具有很强的地域个性,既保留了原始艺术淳朴、粗拙、刚健、浑厚的特征,又具有细腻、古雅、秀丽、柔美的艺术魅力。

 

 

9月16日,游客在福建省柘荣县靴岭尾村参观。当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柘荣县。
2025-09-16 12:30:00

 

步入福建省宁德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几个大字镶嵌在绿水青山中,清晰可见。村落四周的千亩茶园如绸缎延绵起伏,村中长街两旁,茶行一字排开,茶香飘溢,沁人心脾。

 

 

坦洋村,下辖坦洋、岩头面、岩头下、山头4个自然村,现有528户1741人,是一个承载着百年茶文化记忆的古老村落。该村最为人称道的身份是“坦洋工夫”红茶的发祥地。这种创制于1851年的红茶,不仅让这个闽东山村享誉世界,更创造了一段传奇历史。

早在光绪年间,“坦洋工夫”红茶就远销东南亚和欧洲,1915年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成为英国皇室特供茶,是当时欧洲最流行的饮品之一。在坦洋工夫香靡环宇的年代,从国外写来的信件,只需写上“中国·坦洋”,便能准确送达收信人手中。

“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茶季到,千家好,茶袋铺路做床倒”,村中迄今传唱的民谣,正是19世纪中叶坦洋村市井繁华、茶季繁忙的写照。据《福安县志》记载,最隆盛时,坦洋一条街就有36家茶行,每年制干茶两万多箱。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社口镇坦洋村实地感受一片叶子托起的乡村振兴路。吕明 摄

时光轮转,传承赓续,坦洋村村民世代以茶为生,村庄因茶而兴。
数据显示,坦洋村茶园面积5462亩,村内有茶厂(家庭作坊)35家、茶店(茶行)18家,形成了完整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链条。2024年,坦洋村茶叶产值达1.1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61万元,村财收入达213.85万元,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坦洋工夫”红茶作为坦洋村最闪亮的名片,近年来实现了品牌价值的飞跃提升。2024年,“坦洋工夫”红茶品牌价值达55亿元;“坦洋工夫”红茶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绿色食品”“中国驰名商标”“全国十大名茶”等荣誉称号。值得一提的是,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对坦洋茶文化历史价值的高度认可。

 

 

海外华文媒体品茗坦洋工夫冲泡调制的奶茶。 吕若萱 摄

坦洋村不仅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建设同样令人瞩目。森林覆盖率达74.5%的坦洋村,堪称天然氧吧。村庄依山傍水,茶山环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乡景观。

村内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包括古民居、古茶行、炮楼、廊桥、天后宫、施氏祠堂、胡氏祠堂等清代风格建筑。这些历史建筑与周边的茶园景观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坦洋村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社口镇坦洋村实地感受一片叶子托起的乡村振兴路。吕若萱 摄

2007年12月,坦洋村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23年,又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当下,坦洋村又开始探索一条以茶兴旅、以旅促茶的“茶旅融合”发展新路子。依托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坦洋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筹备茶园+摄影基地、茶园+文化节、茶园+茶艺体验、茶园+营地、茶园+茶叶销售等“茶园+”模式,盘活旅游资源,并推动数字坦洋文化、沉浸式体验等文化业态。

同时,坦洋村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提升,建设污水管网、污废水管网、雨水管网,完善停车场、旅游厕所等设施,助力乡村旅游发展。2024年,坦洋村获评福建省“金牌旅游村”。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社口镇坦洋村实地感受一片叶子托起的乡村振兴路。吕若萱 摄

为助力“坦洋工夫”跑上年轻人快消市场的新赛道,社口镇鼓励茶企将百年传统红茶和现代工艺融合,村中出现了许多新业态:福茶馆、非遗文创工坊、宁时光村咖、簪花体验馆等10多个新业态分布在街头巷尾。“遇见坦洋”奶茶店用3款坦洋工夫红茶调配奶茶,月销量达3万杯,2024年共向邻近的村庄收购茶青40000多公斤,带动群众经济增收约40万元。

基层党建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多年来,坦洋村党组织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农村党建和乡村振兴工作。2023年,坦洋村荣获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2024年3月,以坦洋村为龙头成立“大坦洋”片区党委,联动周边6个行政村,面积约26.37平方千米,总人口2968户、近万人。片区现有党员293名,茶园面积约2.1万亩,七成以上村民从事茶产业。

片区党委为各村明晰了功能定位:坦洋村定位为红色党建、“三茶”统筹核心区;溪坪村打造文旅融合休闲驿站;溪口村打造古村休闲民宿,开发古码头、滨溪旅游;填头村依托便利交通,可建茶叶产制销一体化园区;社口村以福建省茶科所为载体支撑,做好茶科技文章。

 

 

“整村运营、片区抱团”的模式带动了40余人在“家门口”创业、就业。2024年,“大坦洋”片区集体经济总收入达5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7万元。片区党委实施“党员七到户”机制,以党支部带着党员干,党员围着群众转,在走村入户、促膝拉家常中,听取意见、宣传政策、共谋发展、共解难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坦洋村正持续深化“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坦洋工夫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同时,坦洋村将继续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打造集茶叶生产、茶文化体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茶旅融合示范区。中煤水文局与坦洋村开展党建联建共建,在坦洋村成功开发闽东首眼深度1740米的地热温泉试用井“福报泉”,为发展文旅康养等融合业态提供了新机遇。
2025-09-16 12:29:00

 

9月15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宁德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来自12个国家16家海外华文媒体的代表实地感受一片叶子托起的乡村振兴路。

 

 

步入坦洋村,“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几个大字镶嵌在绿水青山中,清晰可见。村中长街两旁,茶行一字排开,茶香飘溢;古民居、古茶行(横楼)、廊桥、祠堂等清代风格古建筑坐落其间,诉说着这个古老茶村的悠悠历史。

坦洋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更是闻名世界的“坦洋工夫”红茶发祥地。早在1915年,“坦洋工夫”红茶就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成为当时欧洲最流行的饮品之一。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社口镇坦洋村实地感受一片叶子托起的乡村振兴路。吕若萱 摄

 

当天,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一行走访了传统茶行、古茶道以及近年涌现的新业态空间,详细了解“坦洋工夫”从种植、加工到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日本《亚太快讯》总编辑刘莉生说,坦洋工夫冲泡调制奶茶的概念很新颖,让传统茶文化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这种创新既保留了传统,又适应了现代市场。

 

 

“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茶季到,千家好,茶袋铺路做床倒”,村中迄今传唱的民谣,正是19世纪中叶坦洋村市井繁华、茶季繁忙的写照。据《福安县志》记载,最繁荣时,坦洋一条街就有36家茶行,每年制干茶两万多箱。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鸿说,“坦洋工夫”最早是由坦洋村茶人创制的,他们在小种红茶的制作基础上改进、简化,创制“坦洋工夫”红茶,传承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

 

 

“看到村里老人还在手工制茶,年轻人也愿意回来开店,这种代际传承很难得。”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社长胡宪说,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留住人,坦洋做到了。

时光轮转,传承赓续,坦洋村村民世代以茶为生,村庄因茶而兴。

官方数据显示,坦洋村茶园面积5462亩,村内有茶厂(家庭作坊)35家、茶店(茶行)18家,形成了完整的茶叶生产加工销售链条。2024年,坦洋村茶叶产值达1.1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61万元,村财收入达213.85万元,真正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坦洋村茶山。吕明 摄

  当地官方表示,持续深化“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推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坦洋工夫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文/林榕生)
2025-09-16 12:28:00

 

福建省宁德福安市下白石镇的下岐村,被称为“闽东连家船民上岸第一村”,是一个曾经以船为家、漂泊海上的“连家船民”聚居地。

 

 

下白石镇下岐村。吕明 摄

如今,走进下岐村,可见蔚蓝的海岸线旁,一排排整齐的民居依山而建,道路干净整洁,孩子们在广场上奔跑嬉戏,一一展现着下岐村村民的幸福生活。

9月15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下岐村,来自12个国家16家海外华文媒体的代表实地探访这座“海上渔村”的变迁之路,聆听村民从“海上漂”到“陆上富”的感人故事。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下白石镇下岐村聆听村民从“海上漂”到“陆上富”的感人故事。 吕若萱 摄

美国《华兴报》社长程汝钊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基层治理的温度和力度。政府不仅让村民上了岸,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稳得住、能致富。”

曾经,下岐村祖祖辈辈以讨小海为生,一条小木船就是几代人的家。“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就是当年连家船民的生活写照。
1997年,下岐村采取“分期分批,全面搬迁”的办法,三年内建房339幢,全村511户2310人全部上岸定居。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下白石镇下岐村聆听村民从“海上漂”到“陆上富”的感人故事。 吕若萱 摄

“回首过去,恍如昨日,变化太大了。”下白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郑月娥回忆道,作为一名渔家女,她的童年就是在海上度过的。一家几代人挤在一条长七米、宽不足两米的小木船上生活,没有电和水,船内低矮、昏暗、潮湿。

现年59岁的村民江成财1999年搬迁上岸,他家从一艘破小船转变为100多平方米的公寓套房,从此告别了家连着船、船连着家的日子。套房内,宽敞明亮的客厅,柔软舒适的卧室,干净整洁的卫生间,令江成财感叹不已,“曾经居无定所,如今不愁吃、不愁穿。”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下白石镇下岐村聆听村民从“海上漂”到“陆上富”的感人故事。 吕若萱 摄

“我们没有一寸土地,但我们跟海水有缘分。”上岸后,江成财在池塘务工,学习养殖技术,并组织号召村民共同投资,从一个人几百块,到共同投资十几万,带领他们承包池塘养殖海蛏。后来,他又用养蛏赚的第一桶金,带领30多名村民从事桩基工程。

从无到有,从搬上来、住下来到富起来,下岐村村民携手走向了致富之路。近年来,下岐村大力发展养殖捕捞、运输建筑、海鲜加工、电商销售等产业,打造“下岐鲜”特色品牌,带动周边10个村抱团发展“海鲜一条街”项目,进一步拓宽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渠道。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下白石镇下岐村聆听村民从“海上漂”到“陆上富”的感人故事。图为合影留念。 吕若萱 摄

数据显示,下岐村人均纯收入从上岸时的不足千元提高到2024年的36066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33万余元,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这里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到。”毛里求斯《华声报》总编辑宋军波说,他将通过镜头和文字,把下岐村的故事带回海外,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乡村的真实变化。

(文/林榕生)
2025-09-15 17:27:00

 

 连片稻田“丰”景如画、文创古村游人如织、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一片片沃野展现着生机、一个个村庄涌动着活力、一个个特色产业迸发着希望,呈现出“人来、村活、业兴、文盛”的繁荣景象,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动人旋律。

近年来,屏南县探索出一条以村落为根基、文化为灵魂、创意为动力的乡村振兴之路,通过实施村落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计划,该县有效保护并利用了传统村落资源,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繁荣了农村业态,吸引了大量人才回流。

航拍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王志凌 摄

航拍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王志凌 摄

青山绿水间,古厝展新姿

 

古朴老宅错落有致,艺术空间绵延西溪两岸;孩童在小河边嬉戏,游客在咖啡馆里尽享“慢时光”……位于屏南县熙岭乡的龙潭村,每年以文创艺术吸引超过6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打卡”游玩,并辐射带动了周边四坪、墘头、三峰等村连片发展,昔日外出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多年前,随着大量年轻劳力外出务工,至2015年龙潭村59座古民居空置荒芜,1100多户籍人口只有100多名村民留守。20175月起,在屏南县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带动下,龙潭村开始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引进文创和专业设计人才,组建民间工程队,对损毁闲置的古宅进行内部设计装修和外部维护修缮。

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一角。王志凌 摄

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一角。王志凌 摄

“‘新村民’的到来,为我们村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龙潭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孝镇感叹道,“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生活理念,还掀起了文创浪潮,成功将龙潭从‘空心村’变为‘聚宝盆’。”

曾婉珍就是“新村民”之一。从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后,曾婉珍夫妻俩一直从事美术教育行业。20199月,曾婉珍和丈夫胡文亮租下龙潭村的一栋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和青花瓷主题小酒馆“檀舍”;胡文亮还投资翻新改造兼具酒馆、民宿和陶艺等功能的文创空间,并在黄酒的文创包装中融入油画、动漫、四平戏等元素,让拥有悠久历史的龙潭黄酒焕发新活力。

9月15日,12国16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坪村,感受文创业态勾勒出的古村新韵,实地体验乡村的诗意生活。吕若萱 摄

915日,1216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坪村,感受文创业态勾勒出的古村新韵,实地体验乡村的诗意生活。吕若萱 摄

 

“龙潭村静谧中带有浓厚的文艺色彩,而且有着一群志同道合的‘新村民’,这是我喜欢和向往的生活。”曾婉珍说,大家自发组织画展、文创集市、音乐节等,在分享中实现自我学习和成长;繁忙之余,还有时间规划未来,做想做的事。

在龙潭的日子里,曾婉珍种花、绘画、陪伴孩子,偶尔拿起吉他弹奏一番,并用短视频和直播在网上分享自己的乡村生活。曾婉珍说,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实,乡村创业并不是隐居,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福建乡村生活的美好。

9月15日,12国16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坪村,感受文创业态勾勒出的古村新韵,实地体验乡村的诗意生活。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915日,1216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坪村,感受文创业态勾勒出的古村新韵,实地体验乡村的诗意生活。吕明 摄

文化创新,赋予村庄新活力。如今,龙潭村一座座老宅得以破茧重生,转化为民宿、书吧、工作室、咖啡屋、音乐厅、博物馆等场所,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130多位“新村民”前来长久定居、创业,在此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同时,龙潭村立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四平戏、红曲黄酒酿造技艺,探索“文创+非遗”的文明创建活动模式。2024年,龙潭村举办40余场四平戏公益演出,80余场次乡村音乐、万物集市、美术展等文化活动,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数据显示,2024年龙潭村集体经济收入78.73万元人民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7600元增加到35000元,增长360%。龙潭文创旅游减贫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

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的座座古厝中,民宿、餐厅、文创等空间,每年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王志凌 摄

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的座座古厝中,民宿、餐厅、文创等空间,每年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王志凌 摄

 

宁静古朴中,古村焕新颜

 

盛夏时节,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清风送爽,古韵悠悠。村口雨廊里,农特产品摊位前游客络绎不绝;咖啡屋内,醇香伴着欢声笑语;老宅古巷间,打卡拍照的身影随处可见。四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家如表示,最近村里天天都很热闹,烟火气十足,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景象。

2017年,彼时的四坪村还是个典型的“空心村”:全村仅10多位老人留守,杂草掩径、古屋破败,一度陷入衰败萧条的困境。面对发展困局,四坪村党支部主动融入“龙潭片区”发展格局,以片区党建联建为纽带,与周边村庄抱团谋划区域发展,创新构建“片区党委+村两委+艺术家+村民+古村+互联网”的发展新模式,为古村复兴注入“红色引擎”。

改变从“颜值提升”起步。据介绍,四坪村党支部积极挖掘古村、文化、生态等资源,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相继完成公益教学中心、立面改造、道路硬化、村口雨廊等数十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曾经破旧的村庄焕然一新,为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一角。王志凌 摄

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一角。王志凌 摄

 

同时,四坪村党支部构建起“新村民出资、驻创专家设计、村委会代为建设”的运作机制,既便利租户,又实现技艺传承和老屋保护。截至目前,全村已修缮改造老屋30多栋,引入“山水之间”“爱故乡书吧”“星空营地”等18家艺术空间,培育出民宿、研学、木作、陶艺、黄酒酿造体验等新业态,让老宅焕发新生机,走出了一条“文创+乡村旅游”的特色发展之路。

如今,村口雨廊统一设置摊位,成为村民销售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致富廊”;注册村级公共品牌“云四坪”,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12家,村民以资源入股方式共享租金收益;打造柿子观赏区,并研发系列文创产品,延伸出“我在屏南有喜柿”等创意文旅IP,推动旅游从“一季游”向“四季游”升级。

微信图片_20250915144334_447_516

915日,1216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坪村,感受文创业态勾勒出的古村新韵,实地体验乡村的诗意生活。吕若萱 摄

 

潘家如表示,2024年“柿子季”期间,四坪村单日游客量突破1.5万人次。

如今的四坪村,常住人口从原来的10多人增至280多人,吸引40多名“新村民”前来长久定居、创业,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旅游创收1500多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的5万多元跃升至2024年的52.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万元,真正实现了“人来、村活、业兴、文盛”。

潘家如说,四坪村将继续融入“大龙潭”片区发展,汇聚多元力量,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深耕特色产业、丰富乡村业态,让四坪的明天更加美好。

9月15日,12国16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坪村。图为在龙潭村合影留念。吕若萱 摄

915日,1216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坪村,感受文创业态勾勒出的古村新韵,实地体验乡村的诗意生活。图为在龙潭村合影留念。吕若萱 摄

 

在屏南县,像龙潭村、四坪村这样的乡村还有许多,例如厦地村、墘头村、前汾溪村,一个个“颜值”与“内涵”并存的乡村展现出乡村振兴新面貌,一栋栋传统村落古建筑实现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叶茂 甘叶斌/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