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着情報(最新消息)

2025-09-14 11:01:00

 

暮色轻垂,水波温柔。913日晚,一场极具宁德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文艺沙龙,在福建省宁德市的东湖之畔上演。

“东湖之星”文艺沙龙现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体验“零碳文旅”、共赏文艺沙龙。图为萨克斯独奏。吕若萱 摄

“东湖之星”文艺沙龙现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体验“零碳文旅”、共赏文艺沙龙。图为萨克斯独奏。吕若萱 摄

 

茶艺表演《天山茶韵》、女声独唱《望月》、笛子独奏《半山听雨》、朗诵《我有幸生活在这里》、口琴五重奏《诗人与农夫》、萨克斯独奏《大地的港口》《走过咖啡屋》、男声独唱《故乡的海》、男声独唱与笛子《再唱山哈传家宝》……行驶于湖面的“东湖之星”电动船舶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接续上演。

笛子独奏《半山听雨》。吕明 摄

图为笛子独奏《半山听雨》。吕明 摄

图为口琴五重奏《诗人与农夫》。吕明 摄

图为口琴五重奏《诗人与农夫》。吕明 摄

此次文艺沙龙中的部分节目,由宁德市畲族歌舞团成员演绎。宁德地区畲族歌舞团成立于1988年(后更名为宁德市畲族歌舞团),是当年中国唯一以本民族为命名的少数民族专业文艺表演团体,也是福建省唯一的民族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致力于挖掘、整理、研究、传承、提升、展示闽东畲族传统歌舞艺术。

负责此次“东湖之星”文艺沙龙策划的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副团长雷胜辉说,希望让海外华文媒体更深入感知宁德的文化魅力,并通过文化这个窗口,向海外华文媒体展现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民族与多元共存的闽东,推动宁德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图为男声独唱与笛子《再唱山哈传家宝》。吕若萱 摄

图为男声独唱与笛子《再唱山哈传家宝》。吕若萱 摄

当天,“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启动。启动仪式后,12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前往调研“东湖之星”电动船舶,体验“零碳文旅”、共赏文艺沙龙。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调研“东湖之星”电动船舶,体验“零碳文旅”、共赏文艺沙龙。吕明 摄

图为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调研“东湖之星”电动船舶,体验“零碳文旅”、共赏文艺沙龙。吕明 摄

 

“东湖之星”作为宁德市首艘电动观光游船,由宁德市旅发集团权属宁德市蓝海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该船总长27米、宽6米,是福建省首艘获得中国船级社“绿-3”标志的电动船舶,动力系统搭载宁德时代电船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动力电池,设计航速15km/h

“东湖之星”电动船舶的投入,标志着宁德市旅发集团“山海宁德 零碳文旅”发展战略开启新篇,也标志着宁德电动船舶进入实质性的应用发展阶段。

图为参观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展览并合影留念。吴允杰 摄

图为参观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展览并合影留念。吴允杰 摄

 

主办方表示,“东湖之星”文艺沙龙以文化为媒、以绿色为底,生动展现了宁德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生态发展成果,更搭建起一座连接海外与闽东的沟通桥梁。

2025-09-14 10:25:00

9月14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白基湾渔排,来自12个国家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深入这片中国大黄鱼的核心养殖区,了解宁德大黄鱼产业发展情况。图为航拍福建宁德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养殖区。

 

图为航拍福建宁德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养殖区

图为福建宁德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养殖区。

图为华文媒体代表在渔排上参观。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给鱼儿喂食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给鱼儿喂食。

图为华文媒体代表在渔排上参观。

图为华文媒体代表了解大黄鱼深加工产品。

2025-09-14 10:23:00

 

初秋九月,走进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千年古城的文化底蕴与现代产业的蓬勃活力交织共生。如今的古田,正以“文化铸魂、产业作骨、制度聚力”的多元融合的姿态,在新时代的发展画卷上谱写新篇章。

微信图片_20250912082301

古田翠屏湖风光。古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文化铸魂,紧扣两岸情。走进古田临水福地景区,循路线信步游览临水宫游客服务中心、梳妆桥、陈靖姑信俗文化展示馆等点位,可见景观建设与信俗文化有机结合,古朴典雅、别具一格。

依托陈靖姑信俗文化,利用临水宫祖庙带来的文化“流量”,古田县近年来持续推动临水福地景区的自然景观与文旅设施建设深度融合,致力打造集陈靖姑文化交流、体验、展示以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进一步推动两岸陈靖姑信俗文化交流朝着更深、更广、更加多元化方向迈进,擦亮“陆上女神”陈靖姑的文化名片。

微信图片_2025-09-14_201717_707

古田临水宫。吕明 摄

临水夫人陈靖姑被誉为“救产、护胎、佑民”的“妇女儿童保护神”,是福建最有影响力的陆上女神。古田临水宫作为世界陈靖姑信俗文化的发祥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临水宫分宫分庙有5000余座,信众逾1.2亿人。其中,台湾主祀陈靖姑的宫庙有500多座,配祀的宫庙3000多座,信众逾千万人。

微信图片_2025-09-14_201735_707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陈靖姑信俗文化展示馆。吕若萱 

近年来,古田县充分发挥古田临水宫祖庙对台交流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的优势,着力挖掘陈靖姑信俗文化中“慈爱济人”的精神内涵,并以陈靖姑信俗文化为媒,通过创新文化交流机制、拓宽产业合作领域、完善惠台政策体系,让“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在闽台大地上绽放异彩,为打造台胞登陆第一家园注入蓬勃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911101717

古田临水宫祖庙。古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文化为“魂”,产业作“骨”。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食用菌之都”,食用菌产业是古田又一张“金光熠熠”的招牌。

微信图片_20250914173953_334_3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探访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菇房。吕若萱 

“要种好银耳,要学会跟它们怎么对话。”走进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整洁明净的现代化温控菇房,一阵阵淡淡的清香扑面而来。在这里,通风使用新风净化系统,浇灌采取雾化加湿,灭蚊使用物理灭蚊灯,智能控温系统使厂房内始终处于满足银耳全周期生长的最佳温度。

“不仅如此,在生产过程中我们还得细心观察银耳发出的‘信号’。根据银耳长势、长相,判断它们是否需要通风、喷水等管护。”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林柳菊介绍。

微信图片_20250914173954_335_3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了解古田县银耳精深加工产品。吕明 摄

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古田县将银耳菌种培育、工厂化种植、产品精深加工、休闲科普观光融为一体的智慧农业企业代表,公司按照一二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带动银耳主产区农民就业增收,推动银耳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领头羊”。

微信图片_20250911102126

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温控菇房。古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古田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在“大食物观”的科学指引下,把食用菌产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逐步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食用菌生产“县域工厂化”古田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富民、产业兴县的乡村振兴之路。同时,在持续提升食用菌产业标准化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延伸食用菌产业链,提升整体附加值。

目前,全县已拥有银耳加工产业相关专利147项,制定食用菌国标、地标19项;全县食用菌产业链总产值达280亿元。“古田银耳”先后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连续三年居中国食用菌区域品牌价值榜第二位,并荣获中国食药用菌(食用菌耳类)区域品牌价值榜第一名。

不止于此,食用菌更成为古田县兴业富民的“振兴花”“致富花”。古田县50%的涉农资金用于食用菌产业、60%的农民收入来自食用菌产业、70%的农业人口从事食用菌产业、80%的农业产值来自食用菌产业,银耳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形成了“56789”的发展新格局,有效带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连续21年位居宁德市第一。

文化铸魂,产业壮骨,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则为古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奋进动力。“四下基层”是发源于宁德的工作制度,古田县作为“调查研究下基层”的首站,为传承好、坚持好、弘扬好“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建成并不断完善“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主题馆。

微信图片_20250914181704_339_3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主题馆。吕巧琴 

该馆集中反映了“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对古田县农村农业发展、乡村脱贫、库区工作以及食用菌产业发展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以及“七进古田”的实践足迹。

微信图片_20250914181702_338_3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主题馆。吕若萱 

“我们将一以贯之地传承好、坚持好、发扬好‘四下基层’制度,以调查研究为主要抓手,拓展延伸制度内涵,让广大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摸实情、谋实招、干实事、求实效、增实力。”古田县委党校高级讲师余红辉说。

2025-09-13 14:27:00

 

大黄鱼,又叫黄瓜鱼,其体色金黄、嘴唇鲜红、肉质洁白细嫩、营养丰富,有着“国鱼”的美誉。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每10条大黄鱼就有8条来自福建省宁德市,2024年该市大黄鱼产量达21.4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约80%,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人民币。

宁德大黄鱼养殖产量何以能占到中国的八成?种业创新是一把“金钥匙”。

 

蓝天下、碧海上,阡陌纵横的新型塑胶深水网箱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海域紧密相连。陈强 摄

蓝天下、碧海上,阡陌纵横的新型塑胶深水网箱在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海域紧密相连。陈强 摄

 

自主创新,壮大水产种业“芯片”

 

走进位于宁德市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忙着大黄鱼育种的“芯”技术攻关,力争培育出“最优秀”的大黄鱼。

“通过大黄鱼优良品种的创制和推广,推动大黄鱼产业产学研融合发展。”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秘书缪凡说,目前大黄鱼育种团队的主要工作是利用基因组技术、细胞工程等前沿生物育种技术,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大黄鱼良种。

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忙着大黄鱼育种的“芯”技术攻关。吕若萱 摄

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忙着大黄鱼育种的“芯”技术攻关。吕若萱 摄

 

渔业种苗是海水养殖的“芯片”。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水养殖条件,宁德市围绕小鱼苗做起了大文章。从2016年开始,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与宁德水产企业开展产学合作,依托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经重组成为现在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开发“宁芯”系列大黄鱼基因组育种芯片。

2018年,实验室筛选出具有“抗病能力强”的大黄鱼亲鱼,繁殖抗病后代;2019年,抗病选育系的后代存活率显著提升35.57%2021年底,进一步开发了完全国产化、自主可控、经济高效的“宁芯3号”液相育种芯片;2022年,大黄鱼“富发1号”成为国家通过审定的26个水产新品种之一,并入选2025年农业农村部主导水产新品种。

图为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展厅。林榕生 摄

图为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展厅。林榕生 摄

 

缪凡手中展示的大黄鱼基因组育种芯片,可见“宁芯一号”和“宁芯二号”是固体形态,“宁芯三号”和“宁芯四号”均为液相。由二氧化硅制作而成的小小芯片上,分布着几十万个DNA探针,将从鱼鳍中提取的DNA放在芯片上检测,就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大黄鱼几十万个基因位点的信息。

缪凡说,这是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大黄鱼基因组育种芯片,一直在更新迭代,通过其降低鉴定检测成本,提高鉴定准确率和效率。

 

9月14日,参加“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的12国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赴蕉城区参观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及大黄鱼产业。吕若萱 摄

914日,参加“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的12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赴蕉城区参观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及大黄鱼产业。吕若萱 摄

良种充盈,惠及企业和千家万户

 

科技创新成果如何惠及企业和千家万户?近年来,宁德市十分重视大黄鱼相关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与企业共建平台、政策补助、技术推广等举措,推动大黄鱼产业产学研融合发展。

通过政府部门、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宁德全市水产原良种体系初步形成。数据显示,2025年宁德市新增2家福建省级大黄鱼良种场,现有国家级现代种业示范场2家、宁德市级以上原良种场7家,原良种场数量居福建省首位,年育苗量占全国90%以上。

9月14日,来自12国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赴蕉城区参观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吕若萱 摄

914日,来自12国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赴蕉城区参观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吕若萱 摄

 

“我们现在培育的大黄鱼这个种质的品质,比以前的更好更强。”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炜豪说,大黄鱼“富发1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大黄鱼相比,18月龄体重提高20%以上。

据介绍,大黄鱼“富发1号”以体重(生长速度)为选育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大黄鱼相比,18月龄鱼体重提高23.6%,相对存活率提高16.27%

 

9月14日,来自12国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赴蕉城区参观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及大黄鱼产业。吕若萱 摄

914日,来自12国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赴蕉城区参观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及大黄鱼产业。吕若萱 摄

 

在育出良种苗的同时,宁德市大黄鱼养殖行业的自律机制持续完善。2025年,宁德市渔业协会大黄鱼育苗分会正式成立,组织企业签署质量安全自律承诺,当年春苗产量约20亿尾,为产业健康发展筑牢种源根基。

好种半年粮。通过育苗业者近20年的不断努力,宁德大黄鱼养殖群体的种质明显提升,两年龄养成鱼的体重从2000年的平均350克提高到目前的600克。如今,宁德已成为中国大黄鱼苗种供应、养殖生产、加工销售及品牌运营的核心基地。

 

9月14日,来自12国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赴蕉城区参观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及大黄鱼产业并合影留念。吕若萱 摄

914日,来自12国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赴蕉城区参观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及大黄鱼产业并合影留念。吕若萱 摄

 

优化重组,探索的路上永不止步

 

2022年,经科技部批准建设,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由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作为牵头依托单位,联合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在原“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重组,是福建省首个获批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也是目前中国在水产育种领域获批的三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之一。

重组以来,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利用基因组育种技术培育出多个优良品种品系,其中大黄鱼“富发1号”等4个品种通过国家水产新品种审定,多个新品种连续多年入选重点推广水产养殖品种、中国农业农村重大科技新成果等。过去三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大北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等。

图为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展厅内的大黄鱼标本。林榕生 摄

图为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展厅内的大黄鱼标本。林榕生 摄

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相关负责人称,实验室将进一步锚定海水养殖生物育种领域的重点任务,聚焦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大科研攻关力度。通过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力争在优质品种培育、育种技术升级、抗病抗逆机制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实现海水养殖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水产种业安全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海洋菜篮子工程》。陈强 摄

《海洋菜篮子工程》。陈强 摄

 

为推动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实体化运营,进一步提升宁德海洋创新能力,宁德市政府和厦门大学共同发起建设宁德海洋创新研究院,旨在保护宁德海洋生态环境、聚焦海洋科技创新、提升地方种业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兴战略性海洋业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校地产学研用新型合作模式,为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带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宁德市科技局副局长、宁德海洋创新研究院法定代表人朱泽斌表示,宁德海洋创新研究院将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宁德市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开展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工作。

2025-09-13 11:00:00

 

913日晚,由中共宁德市委宣传部、中新社福建分社共同主办的“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在福建省宁德市启动,并同步启动全球融媒体编辑室。此次活动共有12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前来参访。

 

图为授启动旗。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图为授启动旗。吕明 摄

一直以来,华文媒体借助多元中华文化符号,以更多中外情感共融点和理念共通点,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民心相通。作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中央重点外宣媒体,中国新闻社积极联系海外华文媒体,持续深化同华文媒体的合作,创新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加拿大七天传媒主席尹灵表示,作为祖籍国与所在国的桥梁和纽带,海外华文媒体的使命就是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讲述立体的中国故事,让世界听见、看见细腻的、真实的中国。期待以此次媒体行为契机,进一步密切海外华文媒体与宁德乃至福建各地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弘扬。

图为参观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展览。吴允杰 摄

图为参观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展览。吴允杰 摄

这是尹灵第一次来到宁德市,对宁德之行充满期待。“今天下午参观完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展览,深受感动。”她说,希望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能够领略闽东的锦绣河山,感知闽东的灿烂文化,接触自强不息、勤劳善良的闽东人民,深入学习和了解闽东。

宁德是“锂电之都”,锂电新能源产业产值近3000亿元,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全球市占率1/3左右,连续8年全球第一,荣获“中国新能源电池之都”。

宁德是“生态之城”,集“山海川岛湖林洞”于一体,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连续3年进入全国前30,连续3年荣获“中国绿都”,是东南沿海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的胜地。2025年宁德市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将于920日举办,以其独特的山海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笔,以创新融合为墨,挥毫书写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迎接八方来客。

宁德还拥有红色、畲族、廊桥、民俗、海洋、茗茶等多元特色文化,与闽东的锦绣河山和闽东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共同构成了熠熠生辉的“闽东之光”。

宁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其发表示,希望广大海外华文媒体进一步深入宁德、感知宁德,通过大家的笔触与镜头,生动展现闽东的历史之美、山海之美、文化之美,闽东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助力把“闽东之光”传得更开、更远,让更多的海外朋友向往闽东、热爱闽东。

图为合影留念。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图为合影留念。吕明 摄

 

启动仪式后,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一行将走进蕉城区、古田县、屏南县、周宁县、福安市、柘荣县等地开展采风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