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着情報(最新消息)

2025-09-15 17:24:00

 

 915日,参加“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的12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走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坪村,感受文创业态勾勒出的古村新韵,实地体验乡村的诗意生活。

9月15日,12国16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坪村,感受文创业态勾勒出的古村新韵,实地体验乡村的诗意生活。图为体验黄酒奶茶。李赞民 摄

915日,1216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坪村,感受文创业态勾勒出的古村新韵,实地体验乡村的诗意生活。图为体验黄酒奶茶。李赞民 摄

 

拥有500余年历史的龙潭村,曾因大量年轻劳力外出务工,一度只剩100多名村民留守。如今,这里却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每年吸引超过6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这一转变,始于一场“艺术改变乡村”的试验。

2017年,龙潭村开展“人人都是艺术家”公益教学以来,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艺术家、油画爱好者前来学习交流,也吸引了130多名“新村民”入住,并成功打造龙潭公益艺术教育中心、四平戏博物馆、龙潭酒博馆、47树美术馆、随喜书屋等一批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的优质空间,培育了短视频拍摄、音乐制作、旅拍等新业态。

微信图片_20250915133719_436_516

915日,1216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坪村,感受文创业态勾勒出的古村新韵,实地体验乡村的诗意生活。吕明 摄

 

步入龙潭村,村内绿意浓荫、溪流绕巷,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们或流连于文创集市,或徘徊在随喜咖啡,享受古村慢生活。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屏南县,古村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极具现代生活气息,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加拿大七天传媒主席尹灵表示,村庄通过吸引“新村民”入住和年轻人返乡开发各种新业态,带动很多游客来到这里感受乡村生活,这对“复活”传统古村落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9月15日,12国16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坪村,感受文创业态勾勒出的古村新韵,实地体验乡村的诗意生活。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915日,1216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坪村。吕明 摄

 

更令人惊叹的是数字背后的变化:2024年,龙潭村集体经济收入78.7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7600元增加到35000元,增长360%。龙潭文创旅游减贫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

与龙潭村相距10分钟车程的四坪村,同样走上了振兴之路。在龙潭村的辐射带动下,四坪村创新构建“片区党委+村两委+艺术家+村民+古村+互联网”的发展新模式。

9月15日,12国16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坪村,感受文创业态勾勒出的古村新韵,实地体验乡村的诗意生活。图为合影留念。吕若萱 摄

915日,1216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坪村。图为在龙潭村合影留念。吕若萱 摄

 

据介绍,四坪村坚持整村推进,重点打造文创核心区,将原本破旧的30多栋老屋有序活化为民宿、餐馆、画室等业态,并引入陶艺馆、面包坊、啤酒坊、天文馆等产业;成立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加强与高校合作,引进多层次高素质人才;推动农旅融合发展,衍生出“稻田+摄影、研学”等新业态,打造“食光梯田”等IP

微信图片_20250915144320_446_516

915日,1216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坪村。吕若萱 摄

 

如今,四坪村这个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已先后被评为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福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美丽休闲乡村。2024年,四坪村集体经济收入52.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万元。

“四坪村的乡村景色太美了。”日本《留学生新闻》总编辑龙丽华表示,在四坪村,她见到传统村落中发展有面包坊、咖啡屋等新兴业态,也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这对很多古村落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9月15日,12国16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坪村,感受文创业态勾勒出的古村新韵,实地体验乡村的诗意生活。吕若萱 摄

915日,1216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坪村,感受文创业态勾勒出的古村新韵,实地体验乡村的诗意生活。吕若萱 摄

 

日照下温润的光泽,咖啡馆的烘焙香气,游客的欢声笑语……曾经沉寂的山村,如今在艺术与创意的滋养中焕发新生,正以蓬勃朝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

微信图片_20250915143124_343_502

915日,1216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四坪村,感受文创业态勾勒出的古村新韵,实地体验乡村的诗意生活。图为在四坪村合影留念。吕若萱 摄

 

熙岭乡党委书记杨林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推进龙潭片区发展,进一步精细化提升龙潭片区的文创产业,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文化设施,力争让文创助力乡村振兴再上一个新台阶。(完)

2025-09-15 14:54:00
 中新网福建新闻9月15日电 (吴允杰)14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走进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吉巷乡坂中村的“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主题馆,来自12个国家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实地探访“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探索实践地。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主题馆。中新网记者 吕巧琴 摄

  在翠屏湖畔的“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主题馆内,海外华文媒体代表通过历史图文和实物陈列,详细了解“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诞生背景与实践历程。主题馆中记录的“七进古田”鲜活故事,包括深入食用菌棚、现场解决民众生产生活困难等典型案例,生动展现了这一制度的实践特色与为民本色。

  “四下基层”,根植于“民”。宁德市是“四下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工作制度的起源地。古田县委党校高级讲师余红辉介绍,作为“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探索实践地,古田县于2021年6月以探索年轻干部培养锻炼为切入点,全面启动了机关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推动干部培养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主题馆。吕若萱 摄

  据了解,古田县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创建23个“四下基层”实践活动基地,青年干部在实践基地开展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调研”为主要形式的“四下基层”实践活动。

  其间,青年干部与农户开展结对结亲,吃一锅饭,不提要求、不另开灶,按照标准缴纳伙食费;与群众共同作息,不提住宿要求,按照标准缴纳住宿费;主动参与入住农户家庭劳作,帮助村、村民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围绕乡村振兴,深入田间地头、合作社、企业等开展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意见建议。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四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主题馆。吕若萱 摄

  “我们在同吃同住中真正了解基层生活。”古田县委宣传部新闻和外宣股副股长周丽斌对此前参加“四下基层”实践活动时的感受记忆犹新,“我们从办公室走向田头巷尾,从文件堆走进问题现场,不仅听到了真声音、发现了真问题,更在与民众共同劳动、促膝交谈中汲取了智慧,开展工作时也能更接‘地气’、更贴民心。”周丽斌说。

  数据显示,自古田县启动机关干部“四下基层”实践活动以来,已推动1131名青年干部下沉基层一线,协调解决基层问题700多件。

  “走过这个展馆,最打动我的是那些干部与民众围坐交谈的老照片,没有高谈阔论,只有俯身倾听。”瑞典《北欧华人报》副社长李赞民在参访后说,这种“走下去”的朴素方法,看似简单,却真正连接起了政策与民心,无论在哪里,这都是值得珍视的治理智慧。(完)

2025-09-15 14:52:00
 中新网宁德9月15日电 (吴允杰)“很清甜,喝下去感觉很滋润,是天然的味道,比其他银耳要好吃很多。”菲律宾《联合日报》副总编龚文礼品尝完古田冻干银耳羹后说。

  14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走进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大桥镇的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包括龚文礼在内的来自12个国家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实地探访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脉络与创新实践。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探访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菇房。吕若萱 摄

  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银耳菌种培育、工厂化种植、产品精深加工、休闲科普观光、银耳文化推广于一体的智慧农业企业。

  步入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菇房内,雾气迎面而来,一朵朵银耳在菌棒上舒展绽放。该公司的智慧菇房也称温控菇棚,在这里,通风使用新风净化系统,浇灌采取雾化加湿,灭蚊使用物理灭蚊灯,智能控温系统使菇棚始终处于满足银耳全周期生长的最佳温度。

  “可以说我们的银耳是‘住着空调房,喝着山泉水’长大的。”大桥镇人民政府干部张荧介绍,智慧菇房通过科学控制温度、湿度、光照,有效降低生产环节的感染率,目前感染率已降到1%以内;同时,解决了银耳生产受季节制约及劳动力短缺的问题,176间智慧菇房仅需两个人便可管理。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了解古田县银耳精深加工产品。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数据显示,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日栽培有机银耳1万袋,年产量近700万筒菌棒、3960吨鲜耳,年产值达约1.2亿元。

  智慧菇房内朵朵“银花”绽放,产品展示柜上,冻干燕窝银耳羹、银耳饮料罐头等精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

  “我们每年将销售额的3%到5%投入研发,用于增加银耳品种、更新改造设备设施以及丰富银耳精深加工产品种类。”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林柳菊说,该公司目前从银耳种植到精深加工共获得专利37项。

  从福建天天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可窥见古田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食用菌产业是古田县的强县之基、富民之本,以人工段木栽培银耳为起点,古田人先后突破银耳瓶栽、银耳袋栽、香菇室外袋栽、竹荪生料栽培、银耳棉籽壳代料栽培、黑木耳南方栽培、茶树菇菌种和配方创新等技术,奠定了“中国食用菌之都”的基础。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品尝古田银耳羹。叶金秋 摄

  近年来,古田县在“大食物观”的科学指引下,把食用菌产业培育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逐步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食用菌生产“县域工厂化”古田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富民、产业兴县的乡村振兴之路。

  数据显示,2024年古田县食用菌总产量达94.46万吨,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达280亿元,其中银耳产量达41.6万吨,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

  食用菌更成为古田县兴业富民的“振兴花”“致富花”,绘就了仓廪殷实的幸福图景。古田县50%的涉农资金用于食用菌产业、60%的农民收入来自食用菌产业、70%的农业人口从事食用菌产业、80%的农业产值来自食用菌产业,银耳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形成了“56789”的发展新格局,有效带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连续21年位居宁德市第一。

  当下,随着“中国食用菌之都现代产业园”项目稳步推进,古田县正打造世界级的菌菇产业高地,进一步擦亮“中国菇业之源,世界菌业之窗”的全新篇章。

  “小菌菇有大能量。”龚文礼说,古田食用菌产业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到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跨越,令人深切感受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活力。(完)

2025-09-15 14:49:00
中新网宁德9月15日电 (吴允杰)14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走进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临水宫,来自12个国家的16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深入陈靖姑信俗文化的发源地和发祥地,感受穿越千年的信俗文化与情感纽带。
古田临水宫。(无人机照片)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临水夫人陈靖姑被誉为“救产、护胎、佑民”的“妇女儿童保护神”,是福建最有影响力的陆上女神。古田临水宫作为世界陈靖姑信俗文化的发祥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临水宫分宫分庙有5000余座,信众逾1.2亿人。其中,台湾主祀陈靖姑的宫庙有500多座,配祀的宫庙3000多座,信众逾千万人。

  古田临水宫祖庙占地约8000平方米,山门前是开阔的朝圣广场,每年的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节(周)期间,海内外信众齐聚于此,拜谒临水夫人陈靖姑。

  “2011年至2025年,古田县连续举办了15届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节(周),在2009年、2014年、2019年先后三次举办陈靖姑金身巡游台湾活动。”古田县临水宫管委会主任陈健华说,古田县积极发挥临水宫祖庙地位,进一步开发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靖姑信俗文化,完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临水宫祖庙建设,在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陈靖姑信俗文化展示馆。吕若萱 摄

  穿过山门,拾级而上,临水宫的仪门映入眼帘。仪门为牌楼式,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有宋理宗皇帝所赐的“敕赐临水宫”竖额悬挂其上。历代帝王多有对陈靖姑的封敕,在各类典籍中记载的封号多达20多个,其中有史志记载的有十多个,临水夫人以其仁爱慈善、扶危济困、抑恶扬善、正义无私、孝悌从容的“大德、大爱、大义”精神,得到历代朝廷的典祀。

  在加拿大七天传媒主席尹灵看来,陈靖姑信俗文化因其所承载的守护妇幼、扶危解厄等“人文关怀”,具有跨越文化的传播广度,更因“大德、大爱、大义”的“文化认同”而具有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温度,故成为海内外华人共有的文化财富和精神纽带。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观古田临水宫。吕若萱 摄

  进入临水宫祖庙,雕梁画栋、古韵精致,处处显露着中国古建筑之美。陈健华介绍,临水宫祖庙传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的儒家中庸思想,戏台、拜亭、正殿为中轴线,太保殿、三十六宫婆殿、葛太夫人殿等围绕中心排列,在最小的空间里达到最大的合理布局。

  作为古田临水福地景区的核心景点,临水宫祖庙因陈靖姑信俗文化与建筑的艺术性,吸引游人无数。近年来,古田县以“千年临水”为切入点,依托临水宫祖庙带来的“流量”,将临水福地景区的自然景观与文旅设施建设相融合,致力打造集陈靖姑文化交流、体验、展示以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进一步推动两岸陈靖姑信俗文化交流朝着更深、更广、更加多元化方向迈进,擦亮“陆上女神”陈靖姑的文化名片。

  “参观后我感觉到,文化的力量可以跨越千山万水,凝聚起全球华人的心。”委内瑞拉《委国侨报》副社长郑海燕说,将继续当好文化桥梁,让这份跨越山海的信俗文化,在世界各地更加熠熠生辉。(完)

2025-09-14 14:30:00

 

914日,“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白基湾渔排,海外华文媒体参访团深入这片中国大黄鱼的核心养殖区,了解宁德大黄鱼产业在组织化、生态化、标准化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e3bd5831a92800c6dc5e1f9449a41aa5

(“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吕若萱 摄)

 

大黄鱼,又叫黄瓜鱼,其体色金黄、嘴唇鲜红、肉质洁白细嫩、营养丰富。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每10条大黄鱼就有8条来自宁德市,该市已成为中国大黄鱼苗种供应、养殖生产、加工销售及品牌运营的核心基地,被誉为“中国大黄鱼之都”。数据显示,2024年,宁德市大黄鱼产量达21.4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约80%,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

采风团乘船驶入三都澳白基湾,蔚蓝之上,一排排深水抗风浪网箱整齐排列,宛如“海上田园”。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在2017年时,这里到处是木制渔排,泡沫箱、垃圾漂浮,既不美观又不环保。

 

22d0cd8ff375d816d3346b3e08b9bf97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了解宁德大黄鱼产业发展情况。吕若萱 摄)

 

2018年,宁德市铁腕推进海上养殖综合整治,立足“全面清”,聚焦“规范养”,突出“长效管”,共清退及升级改造渔排142.73万口、贝藻类54.15万亩,清理海漂垃圾10.6万吨、泡沫浮球538万个,重建海上养殖新秩序,成为中国水产养殖高质量绿色发展典型,给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宁德答卷”。

有了好生态,品质提升快,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后,宁德大黄鱼产量、品质随之提升。参访团在现场看到,一个个大型网箱整齐排列,结构坚固、设计科学,具备良好的抗风浪性能和水体交换能力;网箱之中,成群色泽金黄、体型饱满的大黄鱼畅游其间,生机勃勃。

 

d0e4e041b5442404eb49f1290054edde

(“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海外华文媒体宁德行活动走进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白基湾渔排。吕若萱 摄)

 

据介绍,近年来宁德市持续优化海上养殖布局,大力推进“内转外、浅转深”养殖战略,2025年以来已在福鼎市、霞浦县等外海海域新建深水大网箱592口。这类网箱不仅大幅提升养殖容量和鱼品质量,对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显著减少,是实现大黄鱼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

 

46e63309c3fa23a43e00f2fdab44285d

(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品尝宁德大黄鱼精深加工产品。吴允杰摄)

 

生态好了,如何进一步保证“舌尖上的安全”?据蕉城区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质量安全监管层面,宁德市全面实施大黄鱼收购前预检制度,年均检测上市大黄鱼超5000批次,从源头守护产品安全;在养殖技术方面,“海上渔医院”常态化为养殖户提供疫病诊疗与技术指导服务,全市大黄鱼配合饲料年使用量约25万吨,使用比例近60%,健康养殖水平显著提升。

水清鱼肥生态美,科技创新更为渔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三都澳官井洋是中国唯一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宁德市充分发挥独特优势,以种业振兴为核心,通过群体选育、亲鱼优选等科学措施,显著提升大黄鱼生长速度与体型规格,2龄养成鱼均重已从产业化初期的350克提升至当前的600克。

数据显示,2025年宁德新增2家省级大黄鱼良种场,现有国家级现代种业示范场2家、市级以上原良种场7家,原良种场数量居全省首位,年育苗量占全国90%以上。

参访团在现场看,鱼柳、鱼松等大黄鱼预制菜产品琳琅满目,既有大黄鱼原汁原味的“鲜”,又符合当下快节奏生活的需求。

《大黄鱼加工》 谢书秋摄

(大黄鱼加工。谢书秋 摄)

 

据介绍,宁德市积极推动大黄鱼产业三产融合,构建现代化加工流通体系,大黄鱼行业现有福建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其中国家级5家、福建省级28家)。同时,大黄鱼加工企业创新开发酸菜黄鱼、剁椒黄鱼、无刺鱼柳等预制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快速拓展。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品牌推广方面,宁德市通过举办大黄鱼宣传推广周、开展专题推介会及高铁冠名等多元方式,持续提升“宁德大黄鱼”公共品牌影响力。此外,该市同步推进标准体系建设,牵头制定《养殖大黄鱼等级规格》等10余项地方及行业标准,发布产业蓝皮书与标准蓝皮书,进一步巩固宁德在全国大黄鱼产业中的核心地位。

《丰收年——三都澳白基湾海域新型塑胶渔排养殖示范点》李民雄摄,2019年9月22日

(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白基湾海域新型塑胶渔排养殖示范点。李民雄 摄)

 

产业要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据大黄鱼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全面落实“海上福建”“海上宁德”建设部署,宁德市创新建立“1+1+6+18”工作机制,即成立一个大黄鱼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组建一个大黄鱼产业协会、实施六大策略、重点推进十八项任务,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建设更具韧性和安全性的大黄鱼产业链供应链。

 

《碧海蓝天醉牧场——三都澳白基湾》李民雄摄,

(宁德市蕉城区三都澳白基湾。李民雄 摄)

 

当下,大黄鱼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正着力通过实施“产业链升级筑牢根基、供应链整合突破瓶颈、质量攻坚构建信任、治理创新优化生态、新质动能重塑价值、永续机制平衡发展”六大策略,推动宁德大黄鱼产业实现从粗放向深耕、从原生向新质、从传统向现代化三次跃变。

大黄鱼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称,通过统筹实施六大策略,旨在最终形成“科技赋能产业链、标准引领供应链、生态重塑价值链”现代渔业发展范式,将宁德打造成为全球大黄鱼产业的“种源基地、科研高地、品质标杆、标准中心”,为践行大食物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可复制的“宁德方案”。

宁德大黄鱼产业的发展,成为观察中国现代渔业发展的一个窗口。碧波之上,现代化渔排整齐排列的壮观景象,是“向海图强”的创新故事,也是正在发生的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鲜活样本。(文/吴允杰)

 

 

1 2 3 4 5 6 7 8 9 10 ...